Site icon egg studio

災後 30 年 — 切爾諾貝爾之行(3):輻射,可怕嗎?

當提起到切爾諾貝爾旅行,有些人會問:「吓, 不怕輻射嗎?」

深入普里皮亞季前,先說說輻射 — 大約八成知道我將會到 / 去完切爾諾貝爾的人,都問「吓, 不怕輻射嗎?」我的答案不是「不怕」,而是「不用怕」。假如你已經知道到切爾諾貝爾是安全的,你可跳過本章,或者只看看本章的照片,然後跳到下章去。

基輔的核避難所裏,有對輻射、核災難和核戰的教材,圖文並茂(但是用俄文寫的)。(另看《隱藏商業區地底的核避難所》)

輻射只是噱頭

就如大家經常見到用「鐵幕」、「神秘」、「街上都是演員」等等去包裝伊朗、朝鮮,甚至緬甸,其實數之不盡的外國遊客已經在這幾個國家旅遊了 — 說穿了,是媒體或網絡上的噱頭 — 對於切爾諾貝爾或普里皮亞季,莫過於用「輻射」或「鬼城」去包裝:假如這篇文章標題是《冒着輻射勇闖鬼城切爾諾貝爾》之類的話,不但吸睛,而且在 search engine 裏必定提升 ranking。2016 年是切爾諾貝爾事件三十周年,的確有些傳媒借此渲染一下,吸引好奇的讀者,絕對無可口非,但讀者獲得是作大不實的資訊。

假如把這篇文章標題改為《冒着輻射勇闖切爾諾貝爾》的話,一定吸睛,但作大老作不是我的文章風格。

若你真的以為去一趟甚至幾趟切爾諾貝爾或普里皮亞季就會生 cancer、不育、會把輻射傳染給別人……那麼你真的要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真實的情況,特別是,當你驚喊「吓, 不怕輻射嗎?」但卻毫不諱忌地去日本旅行,甚至把日本食品帶給親友做手信時,你更加要了解了解:

  1. 甚麼是輻射?
  2. 輻射會影響健康嗎?
  3. 旅遊疏散區安全嗎?

(1)和(2)的答案可看看香港衛生署大亞灣應變計劃香港天文台等網站,有詳盡、客觀、用詞又簡易的解釋,大家容易明白。

至於(3),先綜合一些輻射水平數據給大家參考:

1986 年用作清理出事反應堆的機械爪,今天的輻射讀數是 90 μsv/hr。
核電站的員工餐廳,每次進入時都要經過右邊機器檢查輻射。

上一章已介紹,不論是旅客或工作人員,進出疏散區都要量度輻射,身體只要有一部分超標,就要清洗,以免把輻射物帶出疏散區(或帶進餐廳),無庸置疑,疏散區裏仍有一定的輻射污染。但是,究竟有幾多呢?

我們旅遊疏散區時,在香港天文台https://radmon.org 網站得知實時輻射水平(2017 年 4 月 19 日):

大亞灣應變計劃網頁提供「個人每年在環境中吸收到的輻射劑量計算器」(單位:1 msv = 1000 μsv),列舉乘搭飛機來回香港與日本東京或紐約一次,吸收的輻射分別是 18 μsv 和 160 μsv,是普里皮亞季的多少倍?

答案是:來回一趟東京航班(大約四小時)接受的輻射量,等於在普里皮亞季逗留了 18.75 小時。我們逗留了兩個白晝,原來比來回一趟東京接受差不多輻射,但遠遠少於來回紐約。

普里皮亞季的輻射水平是 0.15μsv/hr。

繼續以香港來回東京航線作基準(18 μsv),比較福島吧:

即是,又要擔心身體,又想看看福島核電站災後景況,大家可乘船往日本,「省下」飛機上吸收的輻射量 18 μsv,換來在福島「走馬看花」1.76 小時。

至於擁抱那個救災機械爪呢?

答案是 12 分鐘,即是要狠狠地擁抱救災機械爪 12 分鐘,所吸收的輻射量就等於乘飛機來回東京一趟。

因此,科學告訴大家,「吓, 不怕輻射嗎?」的答案不是「不怕」而是「不用怕」。或者,應該去問問乘搭飛機旅行的人「吓, 你搭飛機不怕輻射嗎?」,或住在市區的人「吓, 你住在市區不怕輻射嗎?」(為甚麼不搬去新界?),而不要唯獨去問到切爾諾貝爾的人,不要大驚小怪~~

Yaniv Railway Station 外的鹿頭顱骨。(100 μsv/hr)
Kopachi 幼稚園外圍的輻射水平是 50 μsv/hr。

「十分高」的輻射數值

導遊 Dennis 隨身攜帶輻射儀,每逢去到他不常到的地方時(我們是包團,興之所至就說要跑到這裏和那裏,不局限於「例牌景點」……),他都會先量度空氣和地表的輻射,才讓我們過來。在普里皮亞季大部分戶外地方,輻射水平約 0.14 – 0.15 μsv/hr,即是和香港市區差不多,不過,普里皮亞季和疏散區某些地方或物件有頗高或很高輻射水平,例如 Kopachi 幼稚園室外(50 μsv/hr)、用作清理災場的遙控機械人(90 μsv/hr)、Yaniv Railway Station 外的鹿頭顱骨(100 μsv/hr)。當遇到這些高輻射水平物件時,由於輻射的有效距離很短,只需保持距離,不要接觸,是不會影響我們的(後退幾步,儀表又回跌至 0.14-0.15 μsv/hr)。

直升機支架用作把遙控機械人運進災場裏。

根據進入疏散區的安全指引,不要翻起泥土,不要接觸物件、不可飲食及吸煙(不過導遊 Dennis 每到戶外必定點煙,要是他有癌症,反核政治組織不能把成因歸咎核輻射……)、要特別清理鞋底……指引目的顯然易見,除了防止吸入和帶走輻射污染物,重要是不要讓輻射污染物逗留 / 沾在身上。

原因是,人體的免疫系統能夠修補短暫輻射對身體造成的損害,因此,一年中乘幾趟飛機到日本或紐約對身體不會構成健康問題,到輻射水平更低的切爾諾貝爾更不用大驚小怪。

但長期暴露又是另一回事嗎?當年災難發生時,二十幾名消防員及核電站人員因暴露於極高劑量輻射而死亡。現在,切爾諾貝爾一帶輻射水平不高,而像我們一樣的旅客,一般只會逗留幾天,引用剛才的數據,和乘搭飛機差不多。

狐狸是我在疏散區裏見得最多的動物(比人類(遊客)更多),也不怕人類。

另一方面,輻射對人類或生物的影響究竟是不是如過去研究人員聲稱的嚴重?據《BBC知識國際中文版》第 67 期(2017 年 3 月號)由 Fred Pearce 撰寫的研究文章指出,自從人類撤離後,疏散區的動物數量和多樣性在這十幾年間大幅提高!

究竟是動物(人類也是動物)受輻射的影響比預期低,還是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力比輻射更甚?短短幾天旅程中,我也遇到 Fred Pearce 列舉的一部分動物,遇得最多是狐狸,牠們在疏散區裏成群出沒,不單(看似)沒受輻射影響,還懂得向人類(遊客)討食物。看看影片,在三、四號反應埋冷卻池裏有長至兩米長的鯰魚

Fred Pearce 的文章也指出很多對輻射的新研究和數據,大家不妨看看。

核事故後一年搬回疏散區居住的老人,至今健康生活在「輻射下」。

我們探訪過一位老人(某些旅行團也有「探訪」環節,不過好像是「探訪」售賣紀念品的村民)。老人今年八十幾歲,是導遊 Dennis 的朋友的父親。他在核事故後一年和妻子搬回疏散區居住,妻子在上年身故。他吃的是在被核污染的土壤種出的食物,喝的是疏散區的井水。根據疏散區的安全守則,疏散區裏出產的食物和水(地下水)都不宜飲用。不過,除了吃過 Chernobyl 士多的「鬼佬鹹魚」外,我也喝過井水,導遊 Dennis 也喝。

地下水是黃色,導遊 Dennis 喝一口,我也跟着喝,然後大家也喝。

從以上種種直接和間接的數據及事例,反映到切爾諾貝爾並不危險。不過,我有朋友看完以上的資料後,始終認為到日本是最安全、切爾諾貝爾是最危險……她更言之鑿鑿,說國內的親友告訴她,大亞灣早已出事,死了很多人,但香港天文台和全世界的輻射觀測站(包括美國)一起把消息封鎖了!她相信輻射對人的損害是科學解釋不到的。這觀點一出,加上不斷重申「到日本是安全」— 原來對於某些人,危險不危險並不重要,因為危險或安全已經是宗教和政治層次的考慮。

我認為,切爾諾貝爾是人生必到的地方 — 大家會看到一個城市一夜之間被人類拋棄,逐漸倒塌,然後慢慢地被大自然進駐,最終完全變成森林,動植物卻在輻射下欣欣向榮的奇特景象。假如大家不趁現在去看看的話,十幾年後,你(或你的子孫)也許沒有機會親眼目睹了。

就算你不去,待在香港同樣接收着 0.14 / 0.09 μsv/hr。對我而言,到切爾諾貝爾比接受來自日本的手信更安全和更具意義。

2019 年按:2019 與年烏克蘭政府正式把切爾諾貝爾及疏散區開放成旅遊區,除了挽救烏克蘭經濟,也象徵輻射已達到安全水平,因此,不要再相信那些「鬼城」噱頭和問「吓, 不怕輻射嗎?」~~~

(一星期一期,逢星期四刊出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