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島群島
千島群島位於俄羅斯庫頁島以東、日本北海道東北,由五十八個大小不同的火山島嶼組成。由於遠離大陸及受海洋環流影響,千島群島直至十七世紀才被人發現,往後百幾年,千島群島的主權模糊不清,至一八五五年俄日兩國簽署《日俄和親通好條約》,日本獲得千島群島南端接近日本北海道的四個島(南千島群島)的主權,其餘島嶼的主權歸俄羅斯。
當時,南千島群島西面的庫頁島是俄日共治,當時俄羅斯人、日本人及島上的原住民阿伊努人等居住島上,引起社會混亂,加上日本有意把資源用於開發北海道(當時稱「蝦夷」),有鑑於此,日俄於一八七五年簽署《庫頁島千島交換條約》,日本放棄庫頁島主權以換取整個千島群島的主權,自此北千島群島也併入日本版圖。
二戰後日本戰敗,千島群島連同庫頁島以南(庫頁島以南於一九零五年通過《樸茨茅夫條約》歸日本統治)、台灣島、朝鮮半島等被日本佔領的地方歸還原主權國,因此蘇聯從二戰起恢復對千島群島全境的主權。

「北方四島 / 北方領土」

不過,日本一直聲稱擁有南千島群島的主權(日本稱「北方四島」或「北方領土」),事實上,自二戰結束起,整個北方四島(及庫頁島全境)已歸蘇聯實際管治。五十年代初,蘇聯把島上的日本人驅趕,自此幾十年,千島群島鮮會看到日本人蹤影。曾有一段頗短時間,日本人能以「外國遊客」這種尷尬身分登上他們政府聲稱擁有主權的領土,加上當代日本政府靠攏西方,令日本人不可能登島,他們只能從北海道遠眺和緬懷島上日治的時光。
從軍事角度,千島群島分隔了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,能夠防禦從太平洋進攻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海上威脅,因此近代蘇俄在群島上部署大量軍力,群島變成軍事管制區,令本來已擁有豐饒歷史和原始風光的群島,添上神秘和獨特的吸引力。
今天,儘管日本聲稱擁有所謂「北方四島」主權,千島群島全境實際屬俄羅斯薩哈林府(庫頁島)管治。要前往千島群島,必須預先申請邊防證(特區護照俄羅斯免簽證不適用)。我們登島後翌日,島上傳媒已有報導,所以很多島上居民都知道有中國人來了,街上看到我們都主動打招呼,表現俄羅斯人友好及好客。據悉,來過千島群島的香港人不多,連我們算在內,寥寥可數約二十幾人,對我國來說,俄羅斯雖是熱門旅遊和經商國家,千島群島卻極度冷門。

伊圖魯普島 / 擇捉島

千島群島從地圖上非常容易找到,特別是經常到日本旅遊的人,千島群島其實近在咫尺。只要把地圖稍為縮小,就會看見北海道東北有一列往東北延伸的島嶼,分隔了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,就是千島群島,其中群島最南的國後島與北海道相距只有十六公里,天朗氣清日子肉眼可見。今次主要遊覽群島裏最大的伊圖魯普島(這不是俄語,而是原住民阿伊努人的語言),官方中文譯名擇捉島。
擇捉島的面積約是香港三倍,人口卻比香港一個屋苑還要少幾倍,主要聚居在兩個小鎮庫里爾斯克 / 紗那(Kurilsk)及別飛(selo Reydovo)。雖然二戰後蘇聯及現代俄羅斯建立及拓展軍事基地,但絕大部分土地仍無人居住或開發,保留了最自然、原始的風光。我們於春季到訪,日間氣溫保持零度左右,海邊風勢特別大,體感溫度還要低十幾度。
要了解這個有趣島嶼,第一站走走擇捉島的博物館。
千島群島地方歷史博物館
佔地不大的千島群島地方歷史博物館收錄了從繩文時期、日治、蘇治至現代的文獻和歷史照片、岩石樣本、生物標本等,最緊貼時勢的展品,是俄烏戰爭期間在島上被擊落的烏克蘭無人機。






昭和年代的舊照片
日本民間組織北方四島・暮らしのアルバム整理了大批舊照片,記錄了昭和年代日本人在島上的生活百態。按圖索驥,尋訪幾處當時拍照的位置,對照當年今日,看看時代、人、物的變化。
庫里爾斯克 / 紗那村(Kurilsk)
百幾年來庫里爾斯克 / 紗那村都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,幾幀舊照片都是在海岸拍攝,不過,尋找拍攝位置不容易,並非沿海岸線走就找得到,需要依賴當地人辨認,也有一些海岸因為經年海潮復往,以致地貌變得不同,例如下面《有萌海岸で野遊会》和《紗那湾で水泳を楽しむ景観》,礁石分布肯定改變了,但遠處的岬岸和火山竟然與一百年前沒有大分別。







三文魚歷史和經濟
捕魚業從日治時代起已經是島上主要經濟支柱,時至今日,捕魚業依舊養活島民 — 擇捉島人口約六千五百人,其中約三千五百人在島上魚類加工廠上班(有幾間廠房分布島上不同位置),旺季時增加至五千人。工廠每日處理大約三百五十噸漁獲,製作二十五款罐頭,銷往俄羅斯全境。
除三文魚外,漁民從群島沿岸捕捉雪蟹、左口、海鰻等,除了送到加工廠外,小部分會散賣到本地超市,也會賣到我們住的旅館,因此我們每天餐桌上必有海鮮。
擇捉島上有幾條河,都是三文魚從大海游回內陸交配和產卵的路線,因此在河口處經常可以看到金屬高台。在三文魚繁殖季節,從高台拉起漁網,攔截游進河流的三文魚,避免上游因食物不足而影響三文魚的生態。



紗那灣
紗那灣在紗那川的出海處,時至今日仍是三文魚回游其中一條路線,河口安置了攔截三文魚的金屬台。從北方四島・暮らしのアルバム看到一幀舊照片,我在同一處拍照,驚訝縱使差不多半個世紀過去,海灣、沙灘及遠處的岩石幾乎沒有變化!






紗那鮭鱒孵化場
北方四島・暮らしのアルバム明確記錄了孵化場位置,只要順住紗那川往上游,很容易找到。今天孵化場已重建,裏面的設施與舊照片截然不同。


從孵化場繼續走往上游,來到舊照片《紗那村冬季の郵便物の逓送》的時空。這幀舊照片記錄了日本人在冬季在雪地上匍匐而行,運送郵件的情況,我們也在雪地上前進,不過是坐履帶車,沿當年日本人差不多的路線前往巴蘭斯基火山(指臼岳),不過不是送郵件,而是去浸溫泉。
千島群島是火山列島,擇捉島有幾座火山,有火山自然有溫泉。已開發的溫泉有三個,包括巴蘭斯基火山(指臼岳)的 Речка Кипящая 露天溫泉、庫里爾斯克 / 紗那村的 Ванночки 海邊溫泉,和別飛的 Жаркие воды 山區溫泉。我們三個都去過,各有特色,大家不妨看看影片,你會喜歡哪一個?
Речка Кипящая 溫泉張貼了「熊出沒」警告,浸溫泉時需帶備驅熊噴霧,豈料雪地上出現比成人腳掌大一點的腳印,我們追蹤腳印,在幾百米外發現棕熊,似乎剛剛從冬眠裏清醒,四處尋找食物。




Prostor Bay
Prostor Bay 是位於擇捉島東北面的海灣,約長約二十五公里。海灣西端是擇捉島第二大市鎮別飛,距離庫里爾斯克 / 紗那村約十二公里。
別飛的舊木橋
別飛與紗那村一樣從日治時期起都是漁村,從舊地圖上看到幾個漁場,今天無跡可尋,只剩下一條木橋。


橫過日本年代木橋後,一直沿海岸線往東走,沿岸沒有道路,我們的四驅小巴和本地人的越野車都是在沙灘上行走。從別飛越往東走,沙子從白白黃黃逐漸變成灰灰黑黑:白白黃黃是普通常見的沙,灰灰黑黑卻非香港龍鼓灘或澳門黑沙海灘那種黑沙,而是含有鈦鐵礦磁鐵砂的礦砂,具有磁性。我們的航拍機起飛後,海風吹起的黑沙和航拍機的摩打異性相吸,結果摩打打柴,送廠維修。






蘂取村
從 Prostor Bay 往南轉入內陸,進入日治年代稱為留茶留原的平原地貌,附近是蘂取村。這平原長約六點五公里、闊約四公里,分隔了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。查看上世紀二十年代地圖,蘂取一帶甚麼也沒有,不過,十幾年後,平原上陸續出現房屋和跑道。
蘂取第一陸軍航空基地
二戰時日本在留茶留原平原上設立蘂取第一陸軍航空基地,建造了停機坪和跑道等,集結了偷襲珍珠港的飛機隊。飛機在這基地進行艦機升降練習,及飛到五十公里外的 Blagodatnoe Lake(年萌湖)進行低空投擲練習。到出發往珍珠港前,飛機從基地起飛,降落在停泊於單冠灣上的航母。
日本戰敗後,這基地由蘇軍繼續使用,陸續增建掩體和其他房屋,跑道從原來約兩公里延長至三公里。
九公里外還有第三陸軍航空基地,唯今次沒有前往,下次有機會介紹。






三角測量基石「鱒定119」
別飛北面有一個現代化的魚類加工廠,從加工廠沿海岸線徒步往北,本來想看加工廠的水源及優美的海岸線,無意間在山頭一處草叢裏發現一塊四方的石頭,清理後竟然是一塊用於三角測量的基座,上面刻上「鱒定 119」。後來從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找到資料,原來是一九一三年(大正二年)進行的三角測量。
網站附有三角測量基座的分布圖,得知擇捉島共有十一塊基座。據知,除了這塊基座,早幾年有人發現另一塊,不過沒有留下位置。這次找到第二塊基石並沒有任何提示,純粹行過偶然發現,絕對是運氣,期待大家找出另外九塊的下落。



留別
告別別飛和 Prostor Bay,我們探索島的中部地帶。擇捉島中間是一條八公里的狹長小腰,北面朝向鄂霍次克海的是留別灣,望向太平洋是在二戰歷史裏著名的單冠灣。
留別亦是漁村,以捕三文魚、鱒魚、鱈魚、金槍魚、海帶為主,尤其以鱒魚數量最多。此外,擇捉島也有日本人最愛的捕鯨,每年大約捕拿三至四百條鯨魚。






單冠灣 — 偷襲珍珠港的集結地
從留別灣穿過幾公里的沼澤地帶,破爛的水泥馬路繞過 Blagodatnoe Lake(年萌湖),湖邊展示了 T-34 和 T-43 坦克 — 這裏是通往俄羅斯第 18 機槍炮兵師基地的路口。觀賞坦克時,恰好遇到導彈發射車隊返回基地,不妨看看頁首的影片。
一九四一年日本偷襲珍珠港,令本來中立的美國與日本爆發太平洋戰爭 — 這歷史很多人都知道,卡薩特卡灣 / 單冠灣卻未必是被人留意的名字,然而,單冠灣在太平洋戰爭的歷史裏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七日,日軍在單冠灣集結了六艘航空母艦及十幾艘戰艦,分別載有四十幾架戰機;二十六日,艦隊從單冠灣出發,至十二月十一日早上,執行震驚全球的偷襲珍珠港事件。
今天,單冠灣依舊驚濤駭浪,凜冽海風捲起黑沙,這些黑沙同樣具磁性,不過我們的無人機早在 Prostor Bay 已打柴,黑沙對我們已無可奈何,磁性黑沙反而成為擇捉島僅有的兩間「手信店」(其實是雜貨店和超級市場兼賣手信)出售的手信。



日防空洞(地下醫院?)
單冠灣南端有幾個小海灣,當年日本人利用中國和朝鮮戰俘開挖幾條隧道,貫通幾個海灣,估計是為了讓士兵快速通過海灣、隱藏和儲存物資,也有說法認為這些隧道曾作為戰時醫院。如今幾條隧道已被清空,其中一條隧道外曾布置高射炮,大量(非常大量)彈殼經過超過半個世紀海浪洗擦仍然遺留在岸灘上。




擱淺船
也許單冠灣風浪強大,幾年前一艘漁船擱淺在黑沙灘上。登船參觀必然是指定動作。

海燕機場 / 天寧飛行場
繼續沿單冠灣南下,到達海燕機場,日治時期稱為天寧飛行場,是二戰時日本海軍在千島群島三個機場之一。日本戰敗後,蘇聯繼續使用作軍用機場,並營運來往庫頁島南薩哈林斯克的民用航班。海燕機場距離擇捉島「市中心」庫里爾斯克 / 紗那約六十幾公里,而且道路頗破爛,不難想像去一趟機場是何等痛苦!二零一四年起民用航班遷往庫里爾斯克 / 紗那七公里外的新機場(至今仍然只有來往南薩哈林斯克一條航線,所以我們來擇捉島,只能從庫頁島轉機)。
機場跑道末端有一架甩皮甩骨俄製伊爾-14 型貨機,為甚麼飛機會流落在此呢?當海燕機場仍是軍民兩用年代,曾計劃在機場末端以伊爾-14 改建成「飛機餐廳」;另有傳聞,是把伊爾-14 吊放在水泥基座上成為地標展覽,後來民航線搬到新機場,「吸客」計劃爛尾。現場所見,飛機旁有水泥基座,似乎後者切合真相。






「鬼城」
除了爛尾的飛機餐廳 / 地標外,海燕機場附近有第二個似乎因為機場搬遷而爛尾的工程。
當地人稱為「鬼城」的 selo Gornoye 與海燕機場及第 18 機槍炮兵師基地距離近,估計是俄羅斯為對應西方及日本的威脅,在島上增加軍事人員而開發的居住區。工程曾一度爛尾,故得來「鬼城」之名。不過我們到訪之時,工程又展開了。


唔知乜嘢廠?
單冠灣上能夠清楚追溯至日治時期的建築有這座一層高的建築物,當地人說不清楚建築的用途,只肯定是日本人留下的。我進去看,裏面有幾個大房間,其中兩個有水泥基座,天花有吊運系統,很熟悉,記得香港橫瀾島和內地五、六十年代的舊工廠都見過這裝置,用作吊起發電機。繼續走其他房間,地面有更大的水泥基座,突然想起以前在煉鐵或煉鋼工廠看過這格局,加上這建築距離當時日軍的天寧飛行場不遠,難道它是日軍的煉鐵廠?




二戰後的千島群島
二戰後蘇聯驅逐日本人,並把俄羅斯人重新移入群島,人口主要集中在庫里爾斯克 / 紗那村和別飛,及發展中的天寧;日治時代有幾個漁村,包括留別、蘂取、内保和具谷等,都空無一人了。今天在島上四處逛,很多日本的建築、文化、地名都消失殆盡、「蘇化 / 去日本化」了。

庫里爾斯克地震監測所(日本中央氣象台氣象站)
另一個蘇聯遺物是庫里爾斯克地震監測所。它原本是日本的氣象站,氣象站如何改造成地震監測所?我們找不到詳細的紀錄。我們花了幾天找尋這氣象站,最終有次到超市買雪糕時,發現它就在對面!它位於紗那最熱鬧的大街上,旁邊一排小商店、超市、巴士總站……幾天以來我們走過這條街十幾次,竟然沒留意。


紗那墓地
紗那墓地是夜遊礦洞時偶然經過,起初打算看看蘇聯時代的墓地,後來看到一堆日本人墳墓,最遠追溯至一八九三年(明治二十六年)。



日本汽車
由於千島群島沒有具規模的農業,柴米油鹽只能依賴從島外輸入,島上的商店主要售賣俄羅斯及來自中國的乾濕貨和食物(除了海產)。交通工具相對有趣:俄羅斯是左軚,不過鑑於成本和價格,很多各類型車輛從毗鄰日本輸入,故此在千島群島甚至遠東地區,例如庫頁島及海參崴等,左右軚共存十分常見。這現象反映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驅逐日本人和「去日本化」後,因民生所需而被保留的僅餘「日本文化」。





蘇聯炮台
二戰後蘇聯在千島群島各島嶼設立軍事據點,沿岸布滿蘇聯年代以坦克改裝過來的炮台,今天全數已廢棄,被現代化武器取代,包括先進的岸基防禦系統,但這些炮台是島上數量最多、分布又廣、又能代表蘇聯年代的東西。
這些炮台有固定的規格:在地下三米深處挖掘出約三十平方米的碉堡,裏面有士兵起居室和彈藥庫,上方則是從坦克上移植過來的炮身。炮台之間用壕溝連接,遠處有幾座零散建築,估計是軍營或指揮部。




千島群島與日本

千島群島百幾年來與日本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例如以前日本人的村落、生活點滴、舊照片、牽動了太平洋戰爭的單冠灣,至今天日本人從島上絕跡,而日本政府也對日本國民登上他們口中的「領土」感到尷尬。
很多人認為日本對亞洲的侵略已經是近一個世紀前的事,是時候放下過去的恩怨情仇,的確,很多日本民間團體積極推動各國友好,唯日本政府及自二戰以來的多位首相、內閣成員等,始終未有正視歷史,歸根究柢,日本政府不能失去右翼支持者的選票和資金,加上民間仍存在右翼思潮、年青一輩不知道上一代侵略的歷史(教科書沒有寫嘛,只靠宮崎駿的動畫似乎力度和深度都不夠)。日本自二戰後一直靠攏西方,儘管九十年代被美國推倒了經濟,日本仍對西方至死不渝。宏觀上日本作為第一島鏈,西方沒有理由讓日本與鄰國和平共處,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,反而拉住所謂西方陣營衫尾,野心蠢蠢欲動。種種內部和外部因素,不但令戰後日本成為西方牽制和圍堵鄰國的二打六,最鬼馬是,日本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— 為了向西方鞠躬盡瘁而壓制自己國家發奮圖強。
上面提及當地傳媒報導這班香港人有日本不去,偏偏走來千島群島研究日本歷史,字裏行間流露出官方和民間對日本的警惕。某夜我們外出夜遊,街上遇到巡邏警車,警員以普通話錄音廣播:「歡迎來到擇捉島……如果你們聽到請揮手。」我們揮手後,警員高興地響咹、閃燈、打招呼。後來細心想想,警車上準備了普通話錄音,應該還有韓語和日語,假如黃皮膚人聽到日語然後揮手,會發生甚麼事呢?
雖然日本的侵略和戰敗已過去了將近一百年,當日本當局此時此刻仍聲稱對南千島群島,還有我們的釣魚台和韓國的獨島擁有主權的時候,日本似乎提醒大家不要放下過去的恩怨情仇。二度鬼馬是,台灣島和朝鮮半島呢?難道未獲得打造第一島鏈的西方陣營的准許嗎?二零二五年除了是二戰結束、衛國戰爭八十週年,對遠東地區還有另一層意義,就是日本戰敗、歸還庫頁島及千島群島八十週年。在庫頁島尋訪舊日本國鐵火車的《樺太鐵路 《キハ58 調查隊》》一文裏,與鐵路博物館館長的對話中反映出遠東地區普遍存在的反日情緒。事實上,俄羅斯沒有明文限制日本人登「北方四島」,不過據悉日本當局「不希望」國民前往,避免腳上又被砸多一塊石頭。
日本不似她的軸心朋友,沒有從戰敗中吸取教訓、覺醒和自強。身處香港,部分傳媒及輿論靠攏西方或由西方主導,令一些人感受不到來自西方的威脅,透過這次在「日本領土」上探索日本近代歷史,借古鑑今,了解被「和諧」了的地緣政局,切身體會到日本的過去和現在似乎沒有太大區別。
至於非常接近日本的國後島,「去日本化」與日本人痕跡又何去何從呢?敬請留意下集!
(本文部分照片及影片由 Anson Ng 及 Lawrence 提供,僅致鳴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