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 2016 年第三階段禁區範圍縮減,打鼓嶺一帶遼闊土地被釋出禁區,讓新界傳統鄉郊生活模式展現在城市人眼裏。
自小已經常穿梭邊境禁區,幾十年來看到不少客家屋戶主遷出,繼而空置或荒廢,亦有不少被復修,保留傳統建築外觀,屋內現代化,舒適程度往往超過市區中上單位。
由於禁區實施超過半世紀,間接保留禁區內大量客家建築。以比禁區歷史還要悠久的傻瓜菲林機 + Lomography ISO800 菲林,及訂製復古鋼管單車,先遊龍躍頭,然後周遊打鼓嶺舊禁區一帶幾條村落,記錄這些客家小屋大宅。
龍躍頭
龍躍頭及附近一帶是當地最大的圍村群,當局把「五圍六村」規劃成龍躍頭文物徑,附近還有曾介紹過的善述書室、覲龍圍等歷史建築。稍稍離開主徑,圍村外有一群客家房屋,包括有超過一百年歷史的乾德門和旁邊的拱門。
龍躍頭文物徑上,往往讓遊人駐足遠觀的莫過於石廬。石廬早年做過小規模保養工程,當時拍了大宅內部珍貴片段。
平時以單車穿梭龍躍頭,喜歡取村路,不走馬路,所以少到馬路旁的老圍和麻笏圍,反而經常路過沒有馬路通門口的東閣圍。幾年前東閣圍正門進行小復修,一磚一瓦重現昔日景致。
離開龍躍頭,踩村路經軍地、山雞湖往坪輋。儘管這裏有不少小屋分布在廣闊鄉間裏外,但周邊的農田發展成倉地,「村」的概念變得模糊。
繼續往東北,進入過去禁區範圍,幾百畝田野把打鼓嶺、塘坊、週田和鳳凰湖幾條村清晰地分隔,「村落」的概念又清晰起來。說起農田,幾十年間農地從耕作、休耕或荒廢,至近年部分復耕,新農舍和新技術紛紛帶進鄉間裏。
塘坊村
塘坊村有幾幢大宅小戶,例如接近百年歷史的福善第,牆上壁畫保存良好。旁邊是永傑書室 — 當年昇平學校在永傑書室營辦,最終如大部分新界村校因收生不足而停辦。
週田村
說到停辦,不得不提週田村的週田學校。多年前曾介紹附近另一所停辦村校,當時教育界某些人在政府殺校議題上借題發揮,把殺校 / 停辦歸咎收生不足,轉移大眾視線,掩飾辦學團體辦學不力的現實。當時內容提及「被殺村校」附近的村校竟然做得蒸蒸日上,「收生不足」不攻自破,這校正是嶺英公立學校,而嶺英的前身就是這所細小的私塾週田學校。
週田村還有兩幢不能錯過的建築:村口風水池前的蘭桂騰芳客家小屋,外牆壁畫以青花色調揉合現代繪畫風格,意外地與破落建築恰到好處。
新界有幾幢以「蘭桂騰芳」點題的村屋,不過仁德為懷似乎獨此一家。這是相對較少見的三層建築,建築風格偏似國內開平的碉樓。記憶所及,地下其中一戶曾是士多,禁區開放前結業。現在,「為」字已剝落,紅色牆板搖搖欲墜,但不減顯赫。
香園圍
論顯赫,要說說香園圍,但並非有名的碉樓,而是另一幢三開間客家大宅。
走進村深處,先經過六開間大屋,其中四間已闢作倉庫,其餘兩間復修為現代化住宅。遊覽當日,戶主正忙着替換部分木梁,見我來參觀,指指不遠處的三開間大宅。
大宅以傳統青磚興建,屋柱以紅磚點綴,氣派頓時顯赫。根據當局資料,大宅建於上世紀 30 年代,自 80 年代起荒置,前園已完全「森林化」,只能近觀,無法企遠欣賞。細看簷下壁畫和浮雕,經歷幾十年仍保存良好,估計是向外延伸的瓦頂替壁畫浮雕擔當遮風擋雨之任。
山雞乙
繼續穿過廣闊田野,到達華山山腳的山雞乙。山雞乙分「上」、「下」,下山雞乙幾十年前已發展成倉地,而上山雞乙也許太隔涉,不單甚少外人到訪,甚至仍坐擁「一望無際」地平線景色。村裏鄉公所正進行翻新,裏面木梁已被鋼筋水泥取代。
新界仍保留大量舊建築,當中很多儘管經過翻新或復修,仍能夠娓娓道出新界鄉郊生活的原貌和本質;本文借踩單車及玩菲林,乘機記錄客家建築的冰山一角,將來陸續有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