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年後新寧鐵路「白沙墟支線」單車遊
踩單車遊新寧鐵路
上集《一百年後新寧鐵路,真係乜都冇得剩?》介紹廣東台山新寧鐵路的歷史,鐵路停運超過半個世紀,保存下來的遺蹟少之有少,可是,鐵路的價值不在於有多少遺蹟,而是鐵路對台山及五邑地區發展的影響。
一九零九年,新寧鐵路第一階段通車,從斗山到公益;一九一三年,公益至北街(今天江門)的第二階段通車,主線完成,連同公益的港口,構成了台山南北縱走的水陸交通網絡,輸出沿線城鄉的物產、進口外國貨品,不單令鐵路沿線的經濟起飛,更重要是,遠渡外國打工的華僑乘這波潮流,紛紛把賺到的錢、學到的外國技術帶回國內,一下子,簡陋鄉下十幾年間發展成井井有條的僑墟、融滙中西美學和建築技術的騎樓洋房、藝術與防禦集於一體的碉樓雨後春筍出現在五邑土地上。
一九一七年,為了打通五邑西部交通,規劃第三階段工程,從寧城(今天台山)向西興建支線,一九二零年通車。原本的計劃,支線從寧城通往開平及陽江,後來因戰亂、政治格局等等不同原因,最終止於白沙(白沙墟)。
白沙墟支線
上集從斗山自駕到北街(今江門),站站停,鐵路雖無跡可尋,但沿着當年火車走線,遊覽及欣賞富有特色的地道僑鄉和墟市,亦遊電視劇《狂飆》及幾齣電影的取景之地,玩盡「非遊客」和「遊客」路線。
今集踩單車探遊白沙墟支線,鐵路沿線的鄉鎮並非旅遊區,零遊客,不囂嚷,陣陣寧靜鄉郊風土人情。我亦踩到鐵路走線稍偏的地方,有一些人去樓空的僑鄉,另有一番趣味。
寧城
寧城即今天台山,本地人多數稱台城。
寧城站是新寧鐵路主線和白沙墟支線的交滙站,是一幢極具風格的紅磚大樓。我在上集文章和影片曾介紹,當新寧鐵路停運後,寧城站的站房 — 紅磚大樓 — 改建成台山汽車站,直至一九九五年拆卸。
文章刊出後,有讀者指出,寧城站原址是今天的台山商業城,並非台山汽車站。不過,地方政府的資料指,紅磚大樓於鐵路停運後改建台山汽車站。由於缺乏航空圖引證,上集(已修正)介紹,台山汽車站是以前的寧城火車站。
今次旅程,我入住台山商業城毗鄰的酒店,酒店有一位員工,他八十年代從開平來台山打工,見證了紅磚大樓拆卸和重建。他說,舊台山汽車站(紅磚大樓)一九九五年拆卸,同時在約一公里外建新汽車站,即是今天的台山汽車站。他依稀記得,舊汽車站(紅磚大樓)正門向西,我輔以地圖推論,當年的火車路軌及月台在站房背面,朝南北走向。
火車從寧城站開出,向南走約百幾米後過河 — 今天台山城西發展翻天覆地,沒有任何鐵路痕跡。
「都市與鄉郊」的邊緣
離開酒店 / 寧城站,沿台沙公路踩十幾分鐘,就到達「都市與鄉郊」的邊緣 — 我以前有幾篇文章,包括《幾十年後大埔墟站至粉嶺站》和《打鼓嶺客家建築單車遊》提過,隨着城市發展,香港新界的「都市與鄉郊」界線已消失殆盡,反觀內地和外國有一些地方,界線仍清晰明確,這裏同樣保留這條清晰的界線。而且,稍後火車經過的僑鄉村鎮,都清楚呈現村落與田野的界線。
「界線」這概念與對於新寧鐵路和僑鄉發展有莫大關係,不過我已經踩到筋坑,這點稍後方作介紹。
筋坑
筋坑是非常細小的村,沒有墟市;影片記錄了我從村尾踩單車到村口,半分鐘不到。
根據台山博物館在二零一九年進行的調查,筋坑村村委會辦公樓是火車站原址,唯報告未有引用照片。不過,從細小的村找「村委會」不困難,放眼只有一幢建築風格截然不同,又具備「辦公樓」條件的舊房子,相信就是當年的筋坑站站房。
路軌鋪在辦公樓外,變成 S534 省道。從地形考慮,S534 與過去火車走線重疊,直至黎洞才有變化,稍後介紹。
不遠是筋坑橋,是 S534 必經的行車橋。台山博物館的調查引用一九三五年《鐵路年鑒》,它記錄筋坑火車橋是以三合土及木為建材的九孔橋。眼前的筋坑橋同樣有九孔(八個橋躉),但未能確認是不是從火車橋改建,抑或新建的橋。
經過筋坑橋後,興建中的 G240 國道與 S534 交錯。我在十字路口停一停,無意中看到遠處一幢荒廢大騎樓,縱使與我相距頗遠,大騎樓披滿植物,仍散發出典雅氣質,濃濃的歷史氣息把我吸引過去。
水南
看完仁樂山房,繼續上路。今天天氣炎熱,瀝青路面反射熱力,加上太陽直曬背脊,理應非常熱,但大部分路線有林蔭,這段路踩得熱,卻輕鬆。
很快到達下一站水南,墟期是「四、九」,指逢初四、初九、十四、十九、廿四、廿九為墟期(上集火車經過四九站,是逢「四、九」為墟期;五十站,逢「五、十」為墟期)。水南墟原名「南昌市」,清光緒三十四年(一九零八年)建立。最初,當地只有幾公里外的平崗墟,但平崗墟的居民不讓外姓人擺賣,於是水南人在附近另起爐灶,成立南昌市,至一九四九年改稱水南墟。
一九二零年白沙墟支線通車,水南墟位於鐵路邊,自然風生水起。反觀平崗墟,我踩單車去看過,已經人去樓空,成為廢墟。
水南由幾條筆直騎樓街構成,我走遍整條村,找不到墟。問村民,墟在哪裏?原來已搬到對岸,是相對現代化的建築。
直至今天,水南墟仍有幾百戶居住,大騎樓地下商鋪如常營業,雖不算繁華,但總算沒有被時代淘汰。
官步
離開水南站,往官步站。省道在幾個幾十米高小山丘之間婉曲通過,坡道在百分之一至二之間,是水南與官步之間最平緩的走線,一百年前火車大概亦只能取相同路線。踩了約三公里,羊腸馬路前方出現大片農田,半月形風水池隱隱約約,一排村屋整齊排列,背靠小樹林,一派典形客家村落格局。
踩入官步,村莊裏沒幾個人,縱使今天是星期日,大部分房屋重門深鎖,最熱鬧是村口 — 大批工人星期日照開工,忙着把一幢建於一九二二年的中西合壁大宅翹廬改建做酒吧 + 民宿。我計劃開業後幫襯,試試現代僑鄉住宿體驗(反正從台山揸車來只不過十幾分鐘),記得留意稍後影片!
三合
三合位處三條河 — 南面河、西面河、北面河的交會,故稱三合,其中北面河又稱黎洞河,就是剛才在水南見過的河,S534 與黎洞河平行,至三合。
三合是墟,但半個墟圍板了,不知是重建抑或清拆?出發前看地圖,三合接近旅程中段,本來計劃在這裏吃午飯。抵步後發現沒有似樣的飯店,於是搏一搏,踩到下一站 / 村才吃飯,結果意外得到關於鐵路的資料。
黎洞
下一站 / 村是黎洞,是小得可憐的地方。我遊覽黎洞下村,風光優美,假如不是為了找鐵路,平時揸車或踩單車經過不會留意,就會錯過美景。
我在黎洞唯一的飯店吃午飯。雖稱為「飯店」,卻只做一味(看影片),連飲品也不賣,老闆娘叫我到對面士多買。
不過,老闆娘竟然知道新寧鐵路。她憶述,從小就聽到長輩說搭火車的事,知道火車站位置在飯店十幾米外,亦確認 S534 就是火車路。
上馬石
道別老闆娘,不到一分鐘單車程,來到 S534 與鄉郊無名小路路口。S534 轉左,我繼續沿無名小路前進,估計以前火車也行駛同一路線,朝下一站上馬石。
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馬石水庫,上馬石村連同旁邊的潮洞新村沉入水底,像香港新界金竹排。馬石水庫今天稱陳坑水庫,我沿無名小路抵達水庫邊,小路伸入水裏,上馬石站位於前方水底。
水面屹立一幢孤獨的宗正樓,這名字未必很多人認識,若說水中碉樓,是當地人都曉的著名景點。宗政樓樓高三層,最底一層在旱季露出。當時宗政樓旁邊有四間兩層高青磚水泥平房,是幾位同村堂兄弟一起修建,建材和技術經新寧鐵路運到這個山卡啦之地。
我踩單車探索了水庫水線及堤壩,研究火車是怎樣穿過上馬石?水庫被十幾座矮山包圍,形成近似盆地地貌(非常適合建水庫),考慮建水庫前的地形,火車有兩條可行的路線通往下一站東心坑:
- A 線穿過兩座小山的坳地,經過魚塘;
- B 線取道橫坑村北面,彎度較小,但由於築了水壩,較難掌握以前的地形。
兩條路線的坡道約百分之一,彎度不大,符合蒸汽火車的性能。我到訪 A 線穿過的魚塘,屬於私人農場裏。農場主人不清楚鐵路歷史,卻請我進農場,近距離欣賞水中碉樓。
請問你的單車是租的, 還是自備的?
自己單車,我有單車遊記及影片,有興趣可睇睇網站的其他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