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合石舊軍路-cover

和合石軍路遊 — 新界舊軍路的故事

  • 於 19-2-2024 更新

  • 360 單車遊村路》第七集踩單車,從和合石墳場馬路上山,在接近山頂位置抬車入叢林,取道和合石舊軍路,接牛牯嶺軍路落山。這路線不走郊野公園,沒有被檢控風險,是 100% 合法路!

    影片出街後,收到頗多回響,先知道自己踩單車踩得多,原來很多人不知道和合石有舊軍路,所以,今集用腳行,從和合石山頂行落山,探遊舊軍路,說說新界舊軍路的故事。

    1959 年航空圖,當時和合石軍路與牛牯嶺軍路的分岔位,就是影片裏椅子的位置。
    1959 年航空圖,當時和合石軍路與牛牯嶺軍路的分岔位,就是影片裏椅子的位置。(影片 03:17)

    Tau Pass 石碑

    “1955 TAU PASS JEEP TRACK CONSTRUCTED BY 56 FD SQN RE 15 FD PK SQN RE”

    終點是接近山腳的石碑,它記錄軍路開通年份及建造的部隊,大家看圖有真相。不過,照片沒有告訴你,當年石碑不是在這位置。

    石碑本來豎立在大窩西支路路邊約二十米,二零一三年起香園圍公路興建及環迴公路擴建,大窩西支路近南華甫一段被改道,石碑正正位於受影響範圍內,石碑面臨兩個結果:一係拆、一係搬。

    後來,承建商得到村民同意,把石碑搬到今天的位置,所以,今天石碑並不位於軍路起點,原本的起點是在約三十米之外。

    大窩西支路改道興建前後石碑的位置。
    大窩西支路改道興建前後石碑的位置。

    新界北面軍路多

    「Tau Pass」是軍路名,官方沒有中文譯名(其他軍路亦差不多),因此我自以為是,以「和合石軍路」稱之。其實,Tau Pass 有一個半官方的譯名「頭霸」。這霸氣名字出現在水務處的東江水工程內,記得睇埋《東江之水越山來,五十年後東江水遺址》。

    「Jeep Track」,顧名思義,是給吉普車行駛的道路。和合石軍路對面還有更早落成的軍路 Birdly Jeep Track — 一九五零年五月,Birdly Jeep Track 開幕,當時報章對「Track」一詞的形容是:

    “Tracks” is a misnomer, for they are really miniature high-class roads. Their only drawback as a general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s that their width will only allow the passage of a jeep or something smaller.

    節錄自《南華早報》

    由此可見,軍路本來足以令英兵自豪,唯獨太窄。事實上,和合石軍路與新界北其他軍路一樣,都是窄,容不下現代的豪華 Jeep 或 SUV 通過。

    報導指,軍路於一九四九年開始興建,全長四千七百碼(約四千一百米)始於大埔墟至粉嶺 Hunter’s Arms(即今天的安樂村)之間的大埔公路,向東北上山。上山後軍路分岔,分別通往 Cloudy Hill 和 Bird’s Hill。此外,翌日將有第二條軍路 Robin’s Nest Jeep Track 開幕(麻雀嶺軍路)。

    Cloudy Hill 和 Bird’s Hill 即是今天的九龍坑山和龍山。這軍路與和合石軍路被九廣鐵路隔開了,此外,相交之處於一九五五年發生了罕見的炒車意外「火車撞坦克」— 這故事,我在《幾十年後大埔墟站至粉嶺站,仲有乜嘢搵得到?》詳盡介紹!

    一九五五年火車撞坦克。(大公報)
    一九五五年火車撞坦克。(大公報)

    除了和合石、九龍坑和麻雀嶺,新界北還有其他舊軍路,從東往西數一數,還有華山大石磨牛牯嶺牛潭尾等等,新界北的每座山幾乎都有軍路,究竟建軍路的目的是甚麼?

    軍路用途?

    大部分軍路的共通點是,它們築在山脊以南,有些軍路旁興建彈藥庫;山脊以北布置了掩體和碉堡。一些彈藥庫、掩體和碉堡等今天仍有跡可尋,似乎當時的戰略是以南面的山路往來北面的軍事設施。

    《新界北軍路及軍營位置圖》(部分名稱並非官方譯名)
    《新界北軍路及軍營位置圖》(部分中文名稱並非官方譯名)

    可是,當把軍營的位置也一拼觀察,矛盾即現。五十年代起至八、九十年代,英軍在新界北仍維持大大小小軍營,包括羅湖軍營、新圍軍營、新田軍營、皇后山軍營等等,都是「北望神州」,位處無險可守的位置。

    一九五零年五月,英國總理向內閣發出一份備忘錄,提及新中國成立後香港面對的軍事威脅,簡單一句,就係大陸會唔會打落嚟?備忘錄提及,以當時駐港英兵戰力,根本無法抵抗解放軍南下。不過,情報顯示,中共解放香港的機會不大,反而會透過左派工會在香港製造內部動亂,及以游擊隊在邊境零聲擾攘。此外,備忘錄亦擔心新中國成立後會有大量難民湧入香港,超出殖民地承受能力。

    大陸會唔會打落嚟?

    我在《西門子電報桿》系列引述邊界居民兒時記憶,五十年代前,邊界沒有圍網,兩地村民中港隨意往來,直至文革,港英政府把邊界圍起來及實施邊境禁區。(禁區自二零一二年至二零一六年分三個階段縮減)

    備忘錄呈交後幾天,內閣批准對香港派遣增援部隊及加強防禦的建議,由此可見防禦設施 — 包括軍路及碉堡 — 的目的是堵截難民及維持邊界治安(另看《西門子電報桿》系列關於麥景陶碉堡與電報 / 電話走線的關係)。

    保衛香港

    「日不落王國」自一戰後步入「日落王國」,二戰後「入夜」,夜幕下彈丸殖民地有何價值要大費周章防衛?二戰後至新中國成立之幾年間,「大陸會唔會打落嚟」並非英國對「保衛香港」的首要考慮,反而是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。

    充滿英倫風味的《A Reward for Good Behaviour in the Cold War: Bargaining over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, 1949-1957》一文,作者總結了二戰後美英博弈下的保衛香港故事:二戰後美國為應對新中國成立、韓戰、印度支那戰爭、第一次台海危機、阻礙新中國加入聯合國等等一大堆問題上,期望獲得英國在道義上的支持(當時英國已經沒有能力在實質上支持),英國則藉此期望美國在保衛香港提供軍事支持。

    不過,文中引述美國中央情報局和駐港領事館的情報,表示大陸唔會打落嚟,因此,最後美國沒有向英國提供任何支持。

    大陸都唔想打落嚟

    當時中方面對的形勢,先是韓戰,接着是台海危機。本網站客席歷史科作者馮浩恩老師補充,除此之外,六十年代中共被美國及蘇聯夾擊,在四川、雲南、新疆一帶作戰爭準備,因此,讓英國繼續管治香港,自己則充分利用香港作走資之埠、情報之都、偶然使派左派搞搞動亂,比解放香港更符合國情。這一說,與美英情報的結論一致。

    一九五五年和合石軍路

    和合石軍路通車的一九五五年,中美以會議化解第一次台海危機,英國被排除在外;一年前,英國拒絕加入美方的印度支那聯合行動;兩年後的一九五七年,英國決定削減駐港英軍數目及關閉香港的海軍造船廠和空軍基地,僅部署足夠維持內部治安的軍力。

    以上幾件事件,彼此有沒有關係?歷史和官方都沒有定論,留待大家行軍路時邊行邊思考。

    探遊軍路

    1959 和合石軍路1963 和合石軍路

    回到今集的主角和合石軍路,對照一九五九和一九六三年航空圖,可見一九六三年在軍路南端另築新路,估計由於和合石墳場擴展,軍路頭一公里被南移。上面影片探遊的是南移後的軍路,有機會再去看看原本的路。

    和合石和新界北幾條軍路,雖然最終沒有背上「保衛香港」的神聖光環,不過,五十年代至九七回歸,英軍和後期的警隊無間在各山頭巡邏、堵截非法入境者和打擊走私活動,對香港治安的貢獻是無庸置疑。

    今天,除了幾條軍路仍用作來往訊號發射站外,大部分已荒廢,成為行山、越野單車、拜山的路線。人們走在其中,與當年英兵一樣北望神州,他們看着王國日落,我們看着東方崛起,此情此景唯獨此路矣。



    這篇文章有1則留言

    新增留言

    留言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