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客家圍
客家人的歷史可追溯秦朝,之後於晉、唐、元、明末清初時期因朝代更替、戰亂等因素經歷幾次大遷徙,從中原地區輾轉流離福建、廣東及廣西,最近一波遷徙潮源於清康熙年間的遷海令。
為阻止沿海民眾支援反清的鄭成功勢力,康熙頒布遷海令,命令廣東、福建及遠至江浙等沿岸居民往內陸遷徙十至三十多公里。整片沿岸地區杳無人煙。至收復台灣後復界,部分人沒有遷回原居地,清政府為鼓勵人口遷回沿岸,頒布招墾令,實質是獎勵計劃,仍吸引不到原居民「復界」,反而一群原本居住在粵北山區及梅州一帶的客家人南遷至惠東、大鵬灣、新安(深圳、香港)等地區,這一波移民潮一直持續至清乾隆嘉慶年間,形成今天珠三角客家族群。
客家建築有不同風格及形式,在不同地區、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變化,外形上有圓、半圓、橢圓、方、五角、六角等等,例如著名的福建土樓亦是客家圍的一種。
遷到廣東的客家人與粵人犬牙相錯,為抵禦盜賊,甚至粵人欺負和騷擾,廣東客家人建成方形、四角有炮樓的堡壘式建築,就是圍村的由來。
香港新界有不少圍村,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錦田吉慶圍、粉嶺覲龍圍、東閣圍等,及我以單車和繪畫介紹過的龍躍頭老圍和麻笏圍、永寧里等;咫尺之隔的深圳坪山現存的圍村數目更是香港的幾十倍,當中鶴湖新居、梅崗世居、大萬世居於九十至二千年間列為市級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除梅崗世居未完成修葺,鶴湖新居及大萬世居都改建成客家文俗博物館,保育舊建築之餘,也展示客家獨特生活和歷史。
單車遊「鐵三角」
搭車到這三條圍村很容易,但以單車遊走,除圍村內外,亦能細味村與村之間的變化:從山卡啦、農田發展至熙來攘往的市區。
從蓮塘口岸經龍崗及坪山踩約四十公里到達鶴湖新居,不難找,不過龍崗大道人多車多,令我回想十幾年前從惠州踩單車返深圳,當時龍崗大道是一條石屎沙泥混雜的交通幹道,大道兩旁有幾層高房屋和民工搭建的小平房,稍遠有田地,部分已平整準備大興土木。

今天龍崗大道熙來攘往,早在踩單車往河源時已知道,龍崗大道踩單車一點也不好受,建議走平行的紅棉路。我也在《汕尾快車!「單車一日踩到最遠的地方」》說過,理想單車路線是沿海走,不走內陸 — 「內陸」所指就是龍崗大道,偏偏某些單車導航建議走這路,大數據 / AI 沒有考慮踩單車的實際情況。雖然海濱路程遠幾公里,但風景秀麗,踩得開心。
人車爭路、車水馬龍、交通燈行行停停,似乎是城市發展必然的事。下一步點算?在中山 G105 國道踩單車時看見端倪,內地的做法是公路「快速化」,以天橋或隧道代替十字路口和紅綠燈,表面上單車仍然要走十字路口,但是車流暢順了,踩單車也快得多。
鶴湖新居




總算到達鶴湖新居。鶴湖新居舊稱鶴湖圍,一九九六年闢為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。今天是閒日,也有幾團旅行團,好不熱鬧。
鶴湖新居是羅氏於清嘉慶二十二年(一八一七年)築建,佔地約二萬五千平方米。從高空看呈梯形,與一般方形圍屋不同。圍牆內另有內圍牆,整體建築呈「回」字。外圍牆四角有炮樓,中央是羅氏祠堂,部分廊房及房屋改建成展廳,對每個客家文化傳統細膩描述,包括飲食、婚嫁、建築、農業、舞獅、舞麒麟、龍舟、木雕窗屏、油紙傘、石構等等。此外,鶴湖新居復原了榨油坊,展出榨油用的水車、碾盤、油槽木及撞錘。據說羅氏有族人經營榨油坊,是羅家主要經濟收入。
梅崗世居
梅崗世居距離鶴湖新居只有十分鐘單車程,是賴氏族人於清代晚期修建的客家圍。未見到圍屋,先見到附近一帶全是新建住宅,風水池圍了板,圍村人去樓空。

賴氏由梅縣遷來,族人經商致富後修建梅岡世居。圍屋以賴氏祠堂為中軸,兩邊是橫屋,四角有炮樓,後來因財政問題,部分圍屋沒有竣工。之後,族人陸續搬出,圍屋分租給外地人,甚至改建成小型工廠。二零一一年,梅崗世居及附近幾十萬平方米土地被納入城市重建,幸然二零一六年梅崗世居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,逃過清拆命運。今天一遊,風水池對出已蓋摩天住宅,另外三邊都已準備就緒,不難想像,幾年後像鶴湖新居一樣,圍村被團團圍在更大、由現代高樓構成的「大圍村」裏。


大萬世居
由曾氏於乾隆五十六年(一七九一年)築建,佔地約二萬二千六百平方米。建築風格是正大方寶鬥(像骰仔的賭具),圍屋內有約四百間大小房子,圍前有曬谷場和半月風水池,以前有曾氏族人約一百戶。中軸線中央是曾氏祠堂,四角有炮樓。祠堂前的牌樓稱寶鬥心,祠堂後是魁星樓,樓面寬大。祠堂及魁星樓翻新中,仍可內進參觀。






多年前踩單車去過大萬世居,十幾年間,坪山從寧靜山卡啦變成市區,圍村被高樓大廈團團圍住。當二十幾三十年前曾氏族人逐漸遷出後,二零零二年大萬世居改建成大萬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。


從蓮塘口岸起步,單車遊走三條圍村,連埋看展覽館,是大半天輕鬆單車旅程(若只計單車運動時間,大約是五十公里,兩至三小時的路程)。
大萬世家與鶴湖新居先後於二十幾年前成為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,圍屋得以保存,客家文化、傳統和地位受到肯定。遊走其中,彷彿置身平日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、大時大節辦喜慶的鄉土生活裏。當走出圍牆,原來外面早已高樓林立,圍村困在大都會之中,不過並不孤獨 — 據統計,單是龍崗、坪山至大鵬一帶,現存的客家圍約有二百個,曾經出現,最後消失於城市發展巨輪裏的不計其數,例如,大萬世居幾公里外還有豐田世居,可惜今次踩單車之旅時間不夠,下次有機會先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