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拔 5 千米的 5 個湖 — Gokyo 喜馬拉雅山 EBC(6):準備及裝備
看完五個章節後,想到 EBC 行山?這麼不要錯過這章節。。
是行山,不是登頂
我是去行山,不是登頂。我的目的地是 99% 登山者的目的地 Basecamp,而不是珠穆朗瑪峰山頂。
到尼泊爾行山,基本裝備和香港行山需要的差不多,另加應付落雪環境的裝備便已足夠,切記不要攜帶過多裝備,一來辛苦自己,二來其實很多情況都可以用錢去解決。
不過,一個不能用錢解決的情況,就是你的身體狀態。
很多人往往會把焦點放在高山反應上。不錯,高山反應是大部分登山者會遇到的問題,不過只要花幾天作適應(Rest Day),大部分人最後都會適應。
但,個人的體能和意志並非可以透過 Rest Day 解決。假如你沒有作規律的運動,甚至從來不做運動,就算你幸運地避過高山反應「一劫」,也可能沒有足夠體力和意志去應付十多天甚至數星期的 EBC 行程。所以,相對用錢可以解決的裝備和用時間可以解決的高山反應,體能和意志是最重要。
- 裝備 — 用錢解決
- 高山反應 — 用時間解決
- 體能和意志 — 靠自己
出發前的準備
恆常、持續地做帶氧運動訓練,例如每星期做兩至四次耗氧量大的運動,例如長跑、跑山、行山(不是一班親朋好友上山蹦蹦跳跳,落山後去打邊爐的程度)、單車(不是在單車徑慢轆睇風景的程度)。我是業餘跑山和越野單車運動員,經驗告之,這兩種運動除了提升體能外,也訓練全身肌肉的協調,對於應付崎嶇山路有莫大幫助,大幅減少路上「拗柴」的機會。
高山反應
誤解:越是健康、體能越好的人,就越容易出現高山反應 — 這是錯誤的。近期的研究得知,你會否出現高山反應,是取決於身體內一種酵素,作用是控制血紅素釋出氧氣的能力。不幸是,這種酵素的多寡是遺傳的。若你缺乏這種酵素,對低氧的環境適應力會較遜,即是你就是容易出現高山反應的人。
高山反應一般會在抵達高海拔後的八至十小時才會出現,因此,很多體能好 / 極好的人,往往以為「大把貨」而繼續上升,忽略適應期,把高山反應「惡化」。相反,體能一般者比較留意適應期,行程也較保守,反而順利適應低氧環境。
看完之前五個章節,大家應該明白重點 — Rest Day 是可以解決高山反應,也適用於任何人身上。
裝備
裝備方面,以下為綜合我和隊友們的經驗,大家可按自己需要及習慣作出增減。
- 錢:錢重量輕,體積小,可以解決不少問題。行山時,每天預算如下:
- 床位:一般雙人房約 Rs200 一晚;高海拔地區較貴,約 Rs400-500 一晚。
- 膳食:多少當然視乎你吃甚麼,一般炒飯炒麵炒薯仔約 Rs300 起;高海拔地區約 Rs400-500 起。Dal bhat(豆飯)較昂貴,從 Rs500 至高海拔地區的超過 Rs1500!咖啡奶茶約 Rs80-200 一杯。
- 導遊和挑夫薪金:若經加德滿都的代理僱用,薪金約 US$20 一天,已包括他的膳食和住宿,他們會自行與旅館溝通,食宿的費用是你的 1/3 至 1/10 或更少,甚至免費,因為他們把「老細」帶來了。旅程完結後,可給予小費。
- 以上三項是每天主要開支,另外若你需要叉電、熱水涼、上網等,則應預備多一些現金。(另見「叉電」及「上網」章節)
- 信用卡、旅行支票、港元、歐元、美元……於大部分村莊都不適用,村民只收盧比。Everest 路線上的 Namchi 及 Lukla 有銀行可對換外國貨幣,包括港元。
- 證件:隨了護照和身分證要隨身外,出發登山前必須於加德滿都辦理登山證(Trekking Permit)及 TIMS 卡(Trekkers’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)。登山證費用視乎入山天數和地區有所不同。TIMS 卡自 2007 起,所有登山者都要申請,每當經過由國家公園或軍人駐守的檢查站時都要登記,目的是記錄你經過的地方,若不幸發生意外,大大減少搜索時間。
- 衣着:以輕便、排汗衫為首選。假如你在香港行山認為合適的衣着,也會適合尼泊爾行山穿着。保暖方面,海拔低的地區,縱使冬季也有十幾度,不算寒冷,而且行山時身體會發熱和出汗,不需「超保暖」。至海拔三千米起,氣溫驟降,建議準備:
- 保暖內衣;
- 抓毛外衣或外套;
- 防風和防水外套(GORE-TEX:防水和透氣的性能好,缺點是頗重,若非雨季行山,可考慮其他輕便選擇,或視乎個人習慣考慮);
- 手套;
- 襪:應準備輕薄和厚身保暖兩種。低海拔地區較溫暖,可穿薄身襪。高海拔地區氣溫寒冷,可穿厚身保暖襪。香港很多行山用品鋪頭有出售行山 / 跑山用的,不要穿一般十元八塊一對的純棉質,因為純棉不排汗,容易令腳部長水泡,而且不耐磨,抵受不到十多日的行程;
- 頸巾:視乎個人需要考慮;
- 羽絨:個人不建議,因為羽絨臃腫,身體活動不靈活,排汗能力差,不太適合長程行山用,特別是要背着背囊的時候。
- 太陽眼鏡:就算是夏天,高海拔地區都會積雪,深色太陽眼鏡或雪地用的護目鏡可防止雪盲症。
- 太陽油:由於雪會反射陽光,若沒有太陽油,不消一兩小時,你就會被曬傷了。
- 衛生用品:牙膏、牙刷、洗面乳、洗頭水、沐浴露、毛巾、廁紙……山中全部沒有供應,必須自備。
- 水袋或水樽:水袋飲水時比較方便,而且背在背脊時,體溫令水變暖,喝起來比較舒服。水樽則可盛載不同飲品,有些人喜歡一樽清水,另一樽熱茶。
- 雨衣:除可以防雨外,也有防風的功效,間接有保暖效果。
- 行山杖:按個人習慣取捨。假如在香港行山時沒有使用,不要專登為了應付 EBC 而購買,因為行山杖需要時間習慣,否則身體很容易過分偏重一邊而出現不必要的疲勞及腫痛。
- 地圖:儘管大家可能會僱用導遊和挑夫,不過一張資料豐富的地圖絕對需要(也具紀念價值)。十多日的旅程,一紙在手,知道自己在哪裏,也對走過和將要前往的地方有清晰概念。夜晚在旅館時,來自不同國籍的登山者圍在暖爐前,在地圖上分享各自經歷和情報,是 Google Map 和百度地圖沒有的享受。
- 手機:除了 Everest Base Camp、Gorak Shep、Goyko 等接近 / 超過 5000 米的地區外,在 Everest 大部分地區都有電話訊號。登山前可以在加德滿都購買電話卡,否則在 Namche 鎮上也有出售(當然貴得多)。(另留意「叉電」及「上網」章節)
- 電腦:近年見不少人攜帶 tablet 到山上去,除了用作打發夜晚的時間和記錄行程外,也有不少人代替傻瓜機用來拍攝。放心,山上大部分村莊都有 Internet,另看 「上網」章節。
- 藥物:帶備平時服用的基本藥物,例如傷風、感冒、止痛、止呵、敏感等等。Annapurna 地區沿途比較困難找到藥物,反觀 Everest 路線上的 Namche 有很多便利店出售成藥。
- 睡袋:大部分旅館都有床鋪和被鋪,不過不會像酒店般會每日更換。店主只會象徵式拍拍塵,然後摺好,留待下位客人使用。所以,若講究衛生,可帶一個薄身睡袋。曾見過有些人帶備零度以下用的睡袋,結果熱得滿頭大汗!其實大部分旅館都有厚被供應(有的要另外收費,大多是十數港元),反正不是露營,不需厚睡袋。(更加不用帶地蓆~~)
- 相機:若你是攝影愛好者,一定會有單鏡機。一支廣角鏡頭,例如 16mm 對於拍攝雄偉的山脈和記錄沿途風光格外合適。28mm 在遼闊的喜馬拉雅山裏會顯得捉襟肘見。若沒有 28mm 以下的鏡頭,用手機算吧!現今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的鏡頭也足夠拍得美麗的照片。照片好與壞視乎個人的技術,器材只是輔助,何況山上的風景超美,就算你亂來都會拍得很好。(但記住:雪地加 2 級……)
- 頭燈或電筒:山中大部分村莊沒有電網,村民利用發電機和太陽能發電,但經常停電,所以頭燈或電筒必須跟身,特別是夜晚去廁所時候。
- 手表和 GPS:我佩備登山用的手表,有高度、氣壓、氣溫、指南針等功能,另外以手機 GPS 記錄路線,對規劃路線和了解自己座標都有幫助。要留意,某些智能手機只有需要利用數據網絡定位的 A-GPS,由於山上沒有數據網絡,A-GPS 用不到。
- 洗衣粉及繩索:若你會自己洗衣,除洗衣粉外(隊友會以洗頭水代替),準備繩索作掛衫。不要掛在露天地方過夜,否則早上濕了的衫會結冰,可以當飛碟玩。沿途你會見到不少人把濕衫掛在背囊上,讓陽光曬乾。
- 太陽能電池和 USB 線。(另見「叉電」及「上網」章節)
- 背囊:最後才說到背囊,因為要視乎上面各項中大家會如何取捨?又說一次,裝備不需過多,否則辛苦了自己。一些裝備,例如雪褸、雪褲等,可在 Everest 路線的 Namche 租用,根本不用自己帶過去。
睇多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