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水退,遊仙人洞「白色洞室」(仙人洞·第三集·大結局)
路邊的仙人洞
廣東連江馬路邊有一幢小屋,外牆繪畫巨形廣告畫,顏色粗獷斑麗,與虎豹別墅遊地獄有幾分相似,洋溢一派八十年代氣息。當地曾打算開發為景點,最後冇下文,仙人洞從此成為村民新年燒炮仗好去處。
二零一九年年初,本來計劃到粵北通天籮下降天坑,不幸遇上暴雨雪,下籮取消,臨時在附近找一個又暖又容易的溶洞遊玩,就是仙人洞·第一集。
第一集礙於裝備(只有天坑裝備,溶洞裝備不足),最後只有我和另一人探至深處,盡頭是一個大洞室,大洞室下方還有小洞室。小洞室四面岩壁、天花、地下,都鋪滿白色薄片,我稱「白色洞室」。
「白色洞室」
整個洞室白雪雪,蔚為奇觀,在國內外溶洞亦屬罕見,大家看過看照片及影片,遺憾未能親眼所見,嚷着要翻啅,於是兩個月後重遊(第二集),豈料洞內水浸,大洞室變地下湖,「白色洞室」在湖底。
故此,必須待雨季完結後幾個月,「湖水」退卻,方能重臨「白色洞室」。可惜,第三次入洞計劃被疫情封關打亂,通關後又要等旱季,結果延至四年後的年尾。
探洞過程省略,因為個個溶洞差不多。最後,大家抵達盡頭,第二集的「地下湖」退卻了,重現「白色洞室」!
相比第一次(第一集),除了不規則形薄片,在垂直岩壁上看見另一種形態薄片,呈長方形,與「白色洞室」不規則形呈強烈對比。
第二集裏,隊友帶備簡單試劑,檢出白色薄片是碳酸鈣。碳酸鈣不易溶於水,水浸時,碳酸鈣在極度平靜的水面上聚集,雨季過後,水位緩慢下降,部分依附在岩壁上,形成長方形薄片,這過程非常緩慢,而且不能受干擾。
上面照片記錄了薄片在湖面疏落聚集,稍後我們探遊另一個溶洞,裏面同樣呈現鈣片在水面聚集,而且非常密集,另看《重遊「連龍洞」,深探「非遊客路線」》。
湖底的小洞室則完全被水淹沒,鈣片不單依附在四面岩壁,連天花也有。估計由於小洞室體積小,水退速率較高(留意漏斗去水,縱使去水速率一樣,水位越低,水位下降越快),形成不規則薄片,變成白茫茫「白色洞室」。
村民曾提及:「……洞穿到山的另一邊的村,能夠聽到賣豬的聲音……」總結三次仙人洞探險,沒有發現另一出口,而「白色洞室」亦未有往更深更遠的坑道。不過,欣賞算得上奇觀的「白色洞室」和推敲薄片形成過程,收獲豐富又有趣。遊畢仙人洞,重遊另外兩個各有特色的溶洞,記得睇埋《重遊「連龍洞」,深探「非遊客路線」》及《自駕遊溶洞 — 揸車重遊漁水洞》(稍後刊出)。
睇多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