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icon egg studio

銀礦洞上洞初部報告 — 四號直井

下洞

幾年前探過銀礦洞下洞幾次,有坐船、潛水、游繩,成功確認下洞所有入口、坑道及直井,除此之外,洞內三層結構亦已量度及繪制地圖,間接證實某些所謂紀實及傳媒報導,例如某區議員坐船入洞考察、某某歷史文化探索者的研究等,豈止天下文章一大抄,不幸是,抄都抄錯

2017 年按:
經考證的資料已發表,另看《大嶼山銀礦洞報告》及《銀礦洞上洞初步報告 — 四號直井》。

上洞

上洞入口早年已被封閉,除了從一位探險界前輩口述內部情況外,未有更多具體資料。

位於奧運徑,已封的上洞入口。

而據下洞結構推算,上洞可能同樣有東、西入口及直井,於是年前有朋友嘗試尋找西端入口或直井,卻無功而還,最後只好 close file,把資源探索其他地方。

網上轉載又轉載,指銀礦洞上洞「……因年代久遠,沒有紀錄及地圖……」,又是未經考證的資料 — 四月時一位前官員看了本網站及香港大笪地內容後,見資料客觀準確,於是主動提供詳盡資料,包括當年政府派員入洞(上洞及下洞)考察的報告書,詳列上洞及下洞坑道及平面圖,有趣的是,另附村民提供的野史和傳聞。

跟據該報告書,早前「按圖索驥」及獲得鄉紳協助,成功尋得上洞氣井,並確認現時上洞只餘下這個入口。

下洞

將官方報告書及香港大笪地關於下洞記錄作比較:

2018 年按:
經深入調查上洞後,已撰寫《大嶼山銀礦洞報告》,連同《寶山工礦旅遊區考察報告》於本網站發表。

上洞直井 S4,外表與下洞直井 S1 及 S2 相同。

報告書內關於下洞的資料大致與香港大笪地報告差不多,至於上洞,經早前考察及對比報告書內容,歸納得以下資料:

直井 S4 及 S5 位於人跡罕至的叢林內。

另外,報告書內提及一些有趣資料:

對於吊籃技術,是當時從外國傳入的新技術,也許能夠解釋為何下洞坑道呈三角形?此外,種種採用於銀礦洞的技術,後來將傳至內地,改變國內採礦的模式。由於上洞被封久遠,裏面文物保存應該較下洞良好,稍後將深入調查。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