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icon egg studio

鐵橋及舊礦軌探險 — 馬鞍山露天礦場

鐵橋及舊礦軌探險 — 馬鞍山露天礦場

鐵橋及舊礦軌探險 — 馬鞍山露天礦場

b 站同步播放

礦場多數有礦車,有礦車就一定有路軌。整個馬鞍山礦場 — 包括露天及地下採礦部分 — 都鋪設了路軌網絡。馬鞍山礦場露天部分以階梯式開採,在山坡開鑿一層層平台,部分平台鋪設路軌,除了運輸礦石,也把礦碴運到礦碴區傾卸。

這段路軌功能屬於後者,把礦碴運到約一公里外的倒卸區。早前與本地大學對馬鞍山礦場內外及周邊做了一些研究,認識了幾位老村民和礦工,他們憶述,當年的礦碴區位處礦場西北面,伸延至今日的 BBQ 場。

老村民回憶,他的父輩兄弟從國內移居香港,在礦場打工。每天礦工們經過礦碴區,沿着礦軌來往礦場,因此,路軌也是礦工們日常上落班的必經之路。

50 年代後期發生山泥傾瀉,摧毀了一段路軌;老村民說,當時他的伯父負責在原址築起鐵橋及平整平台,這鐵橋仍屹立至礦場關閉後三十幾年,在約十多年前因風化倒塌。

2017 年年頭探訪鐵橋遺址,2018 年年尾經村民帶領到舊馬鞍山村及已回填的 240ML 洞口(現存的 240ML 是通往 192 及 110 等礦層,並非通往 240 礦層)。今天,嘗試尋找從鐵橋遺址往礦碴區的路基,體驗當年礦工返工放工走過的路

礦場關閉後,大部分礦軌被拆去變賣,路基變成密不見天的森林,加上論名聲及熱鬧,鐵橋礦軌,甚至露天礦場都及不上地下礦坑和馬鞍山村天主堂,因此多年來人跡甚少,有的只有野獸

從路基匍匐前進,密林漸漸變成比人高幾個頭的野草,撥開野草,廣闊的礦碴區收盡眼底。

過去礦碴區附近有村落梯田,是礦工和家屬的生活區,以前大家都叫這一帶作馬鞍山村,後來有人開始稱為溫家村,山下的村仍被稱馬鞍山村。現時,馬鞍山村 / 溫家村已經荒廢,房屋只剩下地基,唯獨是一幢塌剩前門的客家屋,這屋於 90 年代曾借予香港電台拍攝劇集。附近還有幾間貨櫃屋,是幾年前發展商在礦碴區做土地平整時安置。為甚麼發展不了了之?據老礦工說,採礦行頭很迷信,他們相信這一帶有山神(也有一位礦工言之鑿鑿說十幾年前有 UFO 多次在礦碴區降落),發展商觸怒了山神,所以發展商的推土機無緣無故死火,運泥車又無緣無故跌進河裏……

今天礦碴區成為美麗的草原,背靠馬鞍,前方看不到山下的城市建築,形成一望無際的假象。礦場自 70 年代關閉後,短短半世紀就被大自然重新進佔,縱使一些說法表示礦場水土受嚴重污染,不會回復舊景觀,但事實是,人類往往低估了大自然的復原能力(也有一些所謂環保團體基於自身及政治利益,需要誇大人類的破壞力),以國內連龍洞為例,封洞十年,沉積覆蓋石屎、新鐘乳長出;國外的切爾諾貝爾,人類撤退四十年,動植物欣欣向榮。

今時今日漫步露天礦場,偶然能夠在樹蔭下找到礦場器具、路軌、被填封的礦坑,甚至電視拍攝的道具,心裏想起老村民和老礦工說了很多礦場的歷史和軼事,有機會另文分享,不過,想立刻看看當年沙塵滾滾的礦場?不妨看看這段節錄自 60 年代電影《青青河邊草》的珍貴片段,感受半世紀的變化。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