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年後沙頭角支線,仲有遺蹟搵得到?
《九廣鐵路舊路軌的故事》裏介紹散落香港各處的舊路軌,部分來自沙頭角支線。沙頭角支線於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八年間營運,接近一百年後,既然仍能發現不少路軌,那麼走線上會不會有更多遺蹟和趣味軼事嗎?
現時廣為人知的遺蹟是孔嶺站,不過「係人都知」嘅孔嶺站當然不是本文的焦點;我走上當年鐵路走線,尋找鮮為人知的遺蹟。
沙頭角支線
「1924 年航空照片組」(按圖可放大)清楚顯示整條鐵路,亦隱約看到一列火車!把這組航空照片重疊在現代地圖上,深入山野、村落及河流裏尋根究柢。
粉嶺支線
走線長十一點七公里,初期稱為「粉嶺支線」,通車初期從粉嶺至石涌凹,翌年才通至沙頭角。通車初期有粉嶺、龍躍頭、孔嶺、禾坑、石涌凹及沙頭角共六個車站,一九一六年增加「隨意站」— 由於鐵路以兩英尺窄軌規格建造,因此車速不高,乘客可以隨時「叫落」或「截車」,不局限在車站上落。香港電車曾經實行「隨意站」,現今仍有「隨意站」的有馬來西亞的山區鐵路(米軌)和著名的阿拉斯加鐵路(標準軌)。
「粉嶺支線」逐漸被稱為「沙頭角支線」或「沙頭角鐵路」,營運期間共有五台蒸汽火車頭和廿幾節車卡運作(部分翻新後重用),十幾年前九廣鐵路公司從海外買回其中兩台火車頭,一台經復修後於大埔鐵路博物館展出,另一台轉運到英國。
現在,大家想像坐上由蒸汽火車頭驅動的世紀列車,從粉嶺站出發,前往沙頭角站!
我把沙頭角支線粗略分為兩段,第一段是粉嶺至禾坑,第二段是禾坑至沙頭角:
粉嶺至禾坑 | 禾坑至沙頭角 |
---|---|
當年興建沙頭角公路時,公路走線正正在路軌旁,因此經過 100 年發展,路基已變成馬路及路邊的民房,沒有任何遺蹟留下的可能性(孔嶺站除外)。 | 禾坑是一個小山坳,火車從麻雀嶺爬上禾坑要走 S 形展線,所以與沙頭角公路分道揚鑣,亦有幸展線繞在遠離人煙的山腳,一個世紀過去,路基及橋躉仍保存。 |
乜都冇得淨 | 仲有路基及橋躉……及搭過火車的村民和後代 |
從粉嶺站起,鐵路和公路並肩而行,乘客坐在火車上,看着汽車跑得比火車快,可能會想起雲南的「火車沒有汽車快」。雲南滇越鐵路和沙頭角線建於差不多年代,滇越線是一米窄軌,沙頭角線是更窄的兩英尺寸軌(610mm),跑得更加慢。一百年後,我來來回回粉嶺至沙頭角一帶搜查,大多數踩單車,自問踩得一定比火車快!
那時候聯和墟未出現,乘客首先看到的地標大概是固若金湯的覲龍圍,之後盡是農田和零散客家村落。火車行行停停,不時有人「叫落」,直到禾坑,火車頭頓然輕鬆,因為禾坑是落斜。
這段斜路是 1:45,汽車(和單車)應付自如,火車乘客估計,火車終於追上汽車嗎?可是,下斜幾十米後,火車和汽車分道揚鑣,汽車繼續下斜,似乎越跑越快,列車則駛向平緩的山邊,還停下來。
禾坑站
原來火車到達禾坑站。當時火車時速約每小時二十公里,走畢全程約五十五分鐘,算一算,火車起碼能夠走接近二十公里,比支線的十一點七公里多。多出的時間,除了「叫落」及「截車」,蒸汽火車頭還要加水。
據文獻記載,禾坑站有供蒸汽火車頭加水的水塔。一百年後,在走線上發現兩個水塔,不過,從水塔外觀不能斷定是當年的水塔抑或後來民居的家用水塔?
更新:
村民指,這兩座水塔建於約四十至五十年代,是灌溉農田之用,與沙頭角鐵路無關。他們補充,當年禾坑站位置上方山上有儲水池,收集山水後供應蒸汽火車頭使用,但今天水池已不復見。
當年的火車站只不過是簡陋的有蓋建築,航空照片組的解像度不足以分辨火車站和村屋,而九鐵文獻也沒有記錄禾坑站和石涌凹站確實位置。不過,我探訪幾戶村民,他們的先輩都是沙頭角鐵路的乘客,自小就聽說鐵路的故事。
禾坑站響邊度?
當中兩戶住在禾坑。其中一戶說,小時候聽祖母說,屋後就是禾坑站,屋旁有路基的涵洞。另一戶年紀較大,他不單確認禾坑站,也說出讓對頭火車經過的側線的位置,也記憶小時候在車站遺址執路釘。
禾坑—石涌凹展線
從禾坑起至石涌凹,火車沿着山邊的展線行走 — 由於禾坑的斜路達 1:45,火車唔夠力上斜,於是以展線解決火車上斜唔夠力的死穴。
我介紹過幾條國內國外展線,包括雲南滇越鐵路人字橋展線、庫頁島 Devil’s Bridge 環形展線和日本箱根人字形展線,「禾坑—石涌凹展線」只屬超蚊形,不過符合車速慢、低成本的原則。
現在路基位於村屋後,筆直伸向山巒,重現《The Shataukok Branch-A Study 1911-1928》裏的照片情景,比對路基(藍線)和山丘(紅線),相信這裏正是拍攝之地。
火車加水後離開禾坑站,向右轉繞山腳而行。今天沿斷斷續續的路基步行,感覺彎頗急,幸好當時龜速,否則乘客會被拋出車外。
點知道係路基?
「1924 年航空照片組」記錄了鐵路走線,禾坑—石涌凹展線大部分鋪在一米至五米高不等的土墩上,而土墩有標準的規格、下面有涵洞,加上以火車橋連接,只要找到這些元素,就能夠與農田土墩區分。
由於展線鋪在山邊,大部分至今天仍是官地,一百年來沒有發展,因此今天沙頭角支線的路基、橋躉等遺蹟都保存在這段展線裏。
禾坑火車橋
火車過河後迎來廣闊的田野。今天,河仍在,但火車橋只剩下橋躉。橋躉上有兩條凹槽,相距七十六厘米,相信是用作固定金屬橋梁,同類建築不妨看看 Witch’s Bridge 和 Devil’s Bridge。
過河後的山邊被人工鑿走,十足馬鞍山礦軌的路基。之後,火車繼續在三、四米高的土墩上行駛,下面又見涵洞。走了百多米,稍稍聽到沙頭角公路的噪音,火車左轉入下一條村莊 — 大朗。
更新:村民指,禾坑火車橋直至五十年代前仍有金屬橋梁,後來不知不覺間拆去 / 倒塌。
傳聞部份鐵路及車站洪嶺站,因鬧鬼,而留下
鬧鬼之說就好難證實,但部分路軌(今天的路基)被留下,原因是走線是官地,特別是禾坑至石涌凹一段,因為遠離了沙頭角公路,因此避過發展,結果被保留了。
此外,今天的歷史建築孔嶺站,其實跟據文獻,冇確實證明就是今天的建築物。(當然也沒法否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