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簿、菲林、單車遊鄉郊cover

畫簿、菲林、單車遊鄉郊

  • 於 19-2-2024 更新
  • 早前踩單車、帶菲林遊新界打鼓嶺禁區,今次踩遠啲,從沙頭角踩到九龍坑一帶,尋訪美麗有特色的鄉郊建築。

    沙頭角往粉嶺

    過去同樣是邊境禁區的沙頭角有幾條村落,在禁區開放初期熱鬧了一陣子,一年不到,「禁區探秘」熱潮冷卻,鄉郊回歸平靜。

    一百年後沙頭角支線,仲有遺蹟搵得到?》一文裏,大家從粉嶺站坐火車往沙頭角站。今次,從沙頭角起步,反方向向粉嶺出發!

    香港「吳哥窟」?

    蕉坑有幾幢破落的村屋,自成一國,其中最大的一間屋被大榕樹抓毀。

    不幸被毀的屋是李氏祠堂,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荒廢,一度成為偷渡者匿藏地方。老村民回憶,榕樹從屋後牆邊長出,繞上屋頂,根伸向祠堂頂,當樹越長越大,最後把祠堂壓毀,樹繼續依附在祠堂牆壁生長。假如把幾十年濃縮至幾秒,畫面是榕樹從祠堂後爬上來,大步踏上瓦頂,翻到前庭,最後毀了祠堂。

    旁邊還有幾幢小屋,原是牛棚,也隨祠堂一起荒廢,意境有點像柬埔寨吳哥窟

    担水坑鳳凰宮

    村裏一幢荒廢的客家大宅鳳凰宮,前梁繪畫精美壁畫,壁畫受到瓦頂的保護,縱使大宅荒落,畫作仍清晰鮮明。


    塘肚石橋

    塘肚不是看屋,而是橋。村裏有一條古老石橋,設計簡單典雅,橋頭供奉伯公,建橋年分不詳。

    墨 27.5cm x 19cm 11-11-2020
    《塘肚古橋》

    石橋的不遠築了新橋,人車兩用,所以村民不走石橋了。我每次路經此村,會專登踩單車過一過橋,貪得意。


    大華公立學校

    一百年後沙頭角支線,仲有遺蹟搵得到?》介紹麻雀嶺村的火車橋及電氣化火車櫈,村裏還有大華公立學校,磚瓦間記錄了典形新界村校的盛衰故事。

    鏡蓉書屋

    也許你會奇怪,鏡蓉書屋是法定古蹟,書本和網上很多照片和介紹,有乜「新意」可言?既是菲林之旅,所以從籠底找來一九九一年菲林,看看鏡蓉書屋復修前的珍貴面貌。


    粉嶺往元朗

    「元朗」這概念對於大部分人是元朗大馬路、榮華買月餅等。不過,從十八區劃分,沿粉錦公路過了哥爾夫球場後幾百米就進入元朗區,之前介紹過的大水管村路、河畔小屋及鐵橋等幽靜景點,其實屬於元朗區,不屬北區 / 粉嶺。

    粉錦公路出名窄,要求較高的單車技術及良好路面經驗,所以,大家不妨踩踩村路,可以避開九成馬路,而且村路好玩又多嘢睇。過去在香港大笪地網站介紹了很多從粉嶺至元朗屯門的村路路線,途上能夠欣賞不少特色建築和風光。


    英軍訓練場

    不走粉錦公路,在担水坑河畔小屋過鐵橋後踩入村路,輾轉到達新田軍營和牛潭尾軍營之間的鄉郊小路,這裏有一個殖民年代英軍在軍營外的訓練場地。據知回歸前英軍已荒廢了這訓練場,幾十年來大部分時間訓練設施都被雜草遮蓋,偶然有人清理雜草。

    若路經此地,不妨踩上去《消失的路》,一探神秘英軍水缸之謎。(睇埋《360 單車遊村路》之牛潭尾軍路!)



    牛潭尾小鐵橋

    繼續踩向牛潭尾。在《山火後出現的鐵橋》、《【新舊對照】1981 年羅湖禁區 + 羅湖站》、《香港仲有幾多培力橋》及《大水管村路 + 担水坑鐵橋》介紹了新界的培力橋和鄉村鐵橋,在牛潭尾也有風格獨特的小鐵橋。

    墨 27.5cm x 19cm 11-11-2020
    《牛潭尾農地渡河舊鐵橋》

    小鐵橋建於小菜圃旁邊,橫過乾固的小河。幾十年前潺潺流水,不過十幾年前旁邊挖了新河道後,鐵橋下流水不復見。新河道有穩固的石屎橋,村民早已不走小鐵橋。畫中可見,今天小鐵橋缺了一組支撐,橋面東歪西倒,狀況岌岌可危,村民索性封了它,只能遠觀。

    羅湖橋

    說起新界的鐵橋,有朋友看過《【新舊對照】1981 年羅湖禁區 + 羅湖站》後,建議我介紹一條一般人去不到、卻又非常著名的橋 — 羅湖橋

    早在香港的蒸汽火車年代,羅湖橋連接中港兩地。日本侵華期間第一代羅湖橋被毀,戰後重建,至文革時中港火車停駛,本來行火車的羅湖橋變成行人,直至一九七九年兩地恢復火車往來,至二零零三年被新的羅湖橋代替。

    舊橋不但沒有拆解,而成為歷史文物保存在新橋旁邊,不過,由於位處禁區,一般人看不到,就算持禁區紙,若不留神,會錯過被重重樹木阻隔的鐵橋。


    江夏田廬

    《江夏田廬》墨 38cm x 22cm 15-7-2020
    《江夏田廬》

    離開牛潭尾,穿過逢吉鄉的村路,到達幾年前 FF Cup 越野單車賽的山卡啦山頭(也是古裝片的熱門拍攝場地)。進入水頭村,《【新舊對照】1981 年羅湖禁區 + 羅湖站》介紹的鐵橋近在咫尺。大黃鐵橋下是河道整頓前的錦田河,沿河岸走進丁屋寮屋混集的村落,八陣圖式村路後,到達江夏田廬

    江夏田廬仍有人住,戶主招呼入內,不過沒有憶述大屋歷史,只能靠自己觀察建築物發掘點滴。

    門面「大安步江夏田廬」七個大字非常模糊……新界大及九龍深水原字是「步」,解作碼頭仔,以前大陸叫「步頭」或「渡頭」,有此經驗,就隱約看得出「大安步」。另外,門口旁邊掛住「大崗埗村 32 號黃家大屋」門牌,推斷「大江埔」=「大崗埗」=「大安步」

    不過,當時錦田河又窄又淺,沒有「步頭」可言。翻查六十年代地圖,最近的「步頭」在今日南生圍一帶。如果大家有更遠年代的資料不妨分享~~~


    江夏圍

    兜了一個大圈,重遇粉錦公路。繼續深入錦田,同樣要穿過八陣圖式村路,到達幾乎是錦田大平原的中央,這裏還有一幢江夏黃大宅江夏圍

    江夏圍的歷史和現況可看另文《江夏圍》。

    《江夏圍》水彩 32cm x 14cm 30-6-2020
    《江夏圍》

    「江夏圍」vs「江廈圍」

    早前發現古蹟辦把江夏圍寫成「江廈圍」,我查詢及提供佐證後,古蹟辦立刻更正資料。本來是無傷大雅小事,但大家不妨在搜索引擎搜尋「江廈圍」,就能分辨哪些傳媒搬字過紙,哪些認真做好資料搜證及校對。


    永寧里

    離開錦田,經林錦公路往大埔方向,這一帶除了新界鄉民外,還有大量從市區搬入的城市人,和老遠從外國來港打工的南亞和非洲人。所以,其中的橫台山村裏人潮幻變、貨物輪流,熱鬧情況好比旺角。

    《永寧里》油性墨水 27cm x 27cm 26-6-2020
    《永寧里》

    九龍坑

    沿林錦公路踩至林村,著名的林村許願樹旁邊有一條英軍軍路牛牯嶺軍路,軍路盡頭是牛牯嶺軍營。林村屬大埔區,和合石屬北區,兩地之間有一片遼闊平原九龍坑,當年英兵大概是從山上俯覽下面的幾條圍村和丁寮混集的村落,那時候還未有著名高尚住宅區康樂園。

    從牛牯嶺軍路眺望,從左起是九龍坑大窩、康樂園、林村,右遠處是太和邨,最遠處是馬鞍山。
    從牛牯嶺軍路眺望,從左起是九龍坑大窩、康樂園、林村,右遠處是太和邨,最遠處是馬鞍山

    「大窩東」「大窩西」?

    火車線(現在的東鐵線)從九龍坑大窩中間穿過,路軌以東的大窩被叫作「大窩東」,路軌以西變成「大窩西」。當大埔至粉嶺段單車徑未興建時,單車車手早已取大窩村路來往大埔及粉嶺,當時被單車界稱「大窩東」;至於「大窩西」,現今確實有一條「大窩西支路」,可追溯至八十年代發展衛星城市,原來的大埔公路大窩段發展成九號幹線高速公路,在旁邊另建大窩西支路。探古尋源,「大窩東」和「大窩西」只是大家隨口噏的地名。


    竹棚隧道

    早前在香港大笪地網站介紹了從林村至南華莆的村路,即所謂「大窩西」一帶,踩單車一流!離開林村,進入圍頭村,穿過「竹棚隧道」到達泰亨鄉。

    泰亨鄉充滿書卷風,有藝沅學校善慶書室叢桂書室正倫書室四所學塾。畫畫及影相時,被河邊一對建築吸引。

    近看下像月球基地,原來是輸水隧道的豎井!看看地圖,「月球基地」地底有超長的水道,把河水導往船灣淡水湖。


    善述 vs 善慶

    「善述」「善慶」一字之差,命運大相逕庭。今天,善述書室是民居,屋主把村校打理井井有條;善慶書室頹垣敗瓦,書室兩旁的小屋成為小倉庫。

    管理善慶書室的老伯正把農具從小倉庫搬出。我問他關於書室的歷史,他答不上,只記得他小時候(約七十年前)書室已倒塌,估計書室已有百年歷史。

    閒談一輪後,他介紹村裏另一名勝,就是村後的百年連理樹


    崇真堂

    在《粉嶺北區文化古蹟遊》介紹了粉嶺龍躍頭文物徑的歷史建築崇謙堂,南華莆有崇真堂,湊巧地,崇真堂和我的菲林機柯達 Retina 同樣是誕生於一九五三年。


    從牛牯嶺走到崇真堂這段路,呈現在《360 單車遊村路(第八集):牛牯嶺落林村 + 100% 村路回歸和合石》,大家不妨在 360 視角裏遊村路。

    單車匆匆穿過新界客家及特色建築,若大家曾按圖索驥,必定有感穿梭新界鄉郊迷宮村路的趣味。新界鄉郊主要存在幾種民房建築,總括為丁屋和牌照屋。以前丁屋被稱為「西班牙別墅」,一般是三層、標準化的格局;由於可買賣,部分丁屋住戶是從市區搬來的城市人。

    牌照屋包括一兩層的鄉郊住宅、寮屋、客家屋等等,部分早在新界未租予英國前已存在,是構成新界村落和圍村的主體,部分是殖民地政府拓展新界制度下的遺物。這種屋依地勢、居民的荷包和切身需要而靈活變通,大小不一,建材廣泛,比標準化的「西班牙別墅」多采多姿,加上不能租賣(法例上),絕大部分住戶是住了幾代的新界居民,因此更能夠反映和保存新界的風土、生活和歷史。

    稍後日子找機會繼續寫特色新界建築和故事~~



    這篇文章有1則留言

    新增留言

    留言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