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原《高街鬼屋》油畫!再嚟高街鬼屋菲林遊!(更新:搵到油畫的原著了)
高街鬼屋
一九九一年遊高街鬼屋,拍了一輯珍貴菲林照《高街鬼屋菲林遊》。環覽網絡及新舊媒體,相信是現存唯一高街鬼屋內部的影像。這輯照片不斷被傳媒及網友轉載,我亦曾借出予某電視台製作節目之用。
《高街鬼屋菲林遊》裏描述鬼屋裏面情況,提及地庫和大油畫:
地庫裏有一間細小房間,有一張類似牙醫椅,有手扣腳扣,似乎用作緊束病人,可惜房間陰暗,故未有拍照。而為人津津樂道、位於建築物裏中央樓梯的大油畫,因為環境陰暗,沒有拍照。現在回想,非常可惜。
高街鬼屋向街的花崗岩外牆於二零一五年被評為法定古蹟,構成鬼屋的兩幢巴洛克風格建築拆卸後重建成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。寫《高街鬼屋菲林遊》時,曾舊地重遊,對比當年拍照的地方,同時勾起遊鬼屋回憶 — 看看下面三張照片,心思細密的你看出玄機嗎?
第二筒菲林
你看不出玄機?不緊要,答案是:仲有另一筒菲林!
前陣子和當年同遊的朋友談起高街鬼屋,他翻箱倒籠,找到舊菲林,令第二輯珍貴照片重現人間……
重中之重,當中幾格菲林,記錄了傳聞數十載,但從來未流傳過照片,可堪稱香港最詭異的藝術品《高街鬼屋》油畫。
上集的錯誤
重現人間的舊照片彌補上集的不足和錯誤,原來我誤將白色磚建築以為是對面的東邊街舊華人精神病院,其實它是鬼屋的南翼,是一幢維多利亞時期風格建築,除了磚頭顏色,南翼與東邊街舊華人精神病院建築風格十分相似,因此才會搞錯。此外,所有照片的拍攝位置也搞清楚,鬼屋裏三條樓梯也分辨出來,分別是東翼、西翼和入口的大樓梯,即是油畫的位置,不妨重溫更正後的上集。
我從第二筒菲林裏選出幾張,補充當年由於光線不足所以沒有拍攝的地庫和油畫 — 當時,朋友不介意唔夠光,照影。
地庫
一九九一年遊玩之年已經是高街鬼屋被荒廢二十週年,地庫垃圾堆積如山,又黑又污,不過,地庫入口有少少陽光照到,勉強拍一格。
高街鬼屋大油畫
高街鬼屋最著名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大油畫。油畫位於鬼屋中央通往樓上的樓梯轉角,垂直貫連二層樓。
有讀者看了上集,又翻箱倒籠,找到他的舊照片。相中油畫已嚴重破壞,被潑上白油,中間的人物及馬尤其嚴重。油畫下方破了大洞,左右有細小的洞。相信拍攝年份與我遊鬼屋之年相差無幾。
我和他都在正門樓梯拍攝,因為這裏是最容易捕捉整幅油畫的位置。他的照片非常鬆矇,但藉兩名同學推算油畫大小:大約十二乘十英呎(需以英呎表達,下面話你知點解~~)。我的菲林清晰得多,但有大片反光,遮蓋了更大幅畫面。
油畫旁邊是紫色直柱、白色橫梁及天花 — 上集提過,鬼屋的特色是房間及走廊髹上不同顏色,色彩鮮豔又詭異!不妨重溫上集的照片。
為了探究畫的主題,用底片掃描器掃描菲林,獲得幾張不同角度及大小的影像。調節顏色及對比後,合成下面的影像:描述一棵大樹下,騎士們在馬匹上決鬥。
油畫的背景是一個湖或河,山上有兩幢建築,似教堂或城堡。最觸目當然是騎士們,不知緣故,油畫被白漆塗污,除了最右邊騎士外,其餘人的臉部被塗白,或因為如此,當年盛傳晚上騎士會走出油畫,因此要用白油遮住他的臉之類都市傳說(應該用黑狗血嘛)。
除此之外,我從小聽到大關於高街鬼屋及油畫的傳聞,還有:
- 一班人遊鬼屋,一定有人鬼上身;
- 一班人一起看油畫,每個人數出的騎士數目有不同;
- 替油畫影相,曬相後騎士不見了(但實際上有影相的人又少之有少);
- 晚上,騎士會七孔流血(我後悔沒有在夜晚影相);
- 鬼屋內外是(又係)日軍行刑場及亂葬崗;
- 去過高街鬼屋的人,大部分都見過這油畫,但冇人能清楚講得出畫中內容;
- 去過高街鬼屋的人,大部分都見唔到這油畫;
- 網上部分所謂鬼古,大部分是鬼屋拆卸後的「親身經歷」(可見可信程度有幾高);
重現傳奇油畫
運用想像力及邏輯,把被塗白、陽光遮蓋和破洞的地方畫出來,準備另一個大工程 — 重畫《高街鬼屋》!
儘管會忠於原著,但無法得知白油及反光下是甚麼,也看不到騎士的臉,因此,這部分有一定的想像空間。繪畫的過程是邊畫邊做研究,參考了很多相似畫風及時期的畫作,創作了騎士們的臉及表情。
一至四號騎士是誰?
我為四位騎士和三匹馬編號,以方便描述。位於左邊的一號騎士披上厚厚紅色錦緞,露出的手肘和小腿穿着金屬盔甲。頭部被白油覆蓋,勉強辨認頭盔和上面的羽毛。
雙頭鷹
他的座騎(一號戰馬)披上華麗錦緞馬衣,火力全開。馬衣上的雙頭鷹是了解油畫歷史故事的重要線索。今天,雙頭鷹是阿爾巴尼亞、塞爾維亞和俄羅斯的國徽。雙頭鷹可追溯至東羅馬帝國,當東羅馬帝國衰落,德意志人認為自己是正統羅馬帝國的傳承,故此承繼了雙頭鷹,因此,我推論油畫描述的年代是東羅馬帝國或以後。
那麼,最右邊的二號騎士的身分呼之欲出。他的形態相對清晰,能夠看到臉部,頭戴大圓紅帽,身穿紅橙相間戰袍、啡色皮靴等等,是中世紀意大利人服飾。東羅馬帝國曾與意大利多次交戰,意大利人騎馬作戰,沒有戰甲,手持木棒作武器,末端十字形楔子,也許能夠刺入敵人心臟。
兩個人的激烈戰鬥後面還有三號和四號騎士,其中三號位於大樹下方,臉部被潑上白油,縱使看不到表情,從其動作可以想像,他似乎被刺,露出痛苦的動作,手掌張開,武器也許掉了。他和一號騎士同樣披了紅色錦緞,錦緞下是冷冰冰灰色盔甲,令人相信,兩人屬同一陣線。
四號騎士是於繪畫過程約一半時才確認。起初從菲林掃描出來的影像只呈現一至三號騎士,四號騎士的位置原本以為是三號騎士的披風或者馬匹的鬃毛,後來轉用另一台更高解像力的專業儀器,得出超乎想像的清晰影像,顯示啡色皮帽和灰色戰袍下的右臂。他的臉也被潑上白油,身體其餘部分都被前面的騎士和馬匹遮住。至於他有沒有座騎?不知道,也許被前面的人和馬遮住了。
三人變四人,應驗了一些人數出不同數目騎士的靈異經歷。
我自四月開始繪畫,斷斷續續畫了半年,可是,與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比較,這是高鐵般的速度。古時一幅畫通常會用上幾個月至幾年,甚至一些大型壁畫,自師傅開始畫,畫到死,然後徒弟接力,往往超過一百年。
更多謎團
繪畫過程中,我對鬼屋裏的原著有多一點理解,及更多疑問。
六片木板
傳統上油彩常見畫在幾種物料上,包括畫布、木板、牆壁等等。細心觀察菲林,油畫繪畫在木板上。整幅畫以六片木板砌成,其中四片約六乘四英呎,另外兩片約六乘一英呎,估計畫家在木板畫上畫好後安裝到牆上。塗鴉的筆跡明顯不連貫,顯示每片木板有少許高低差。
從下方的破洞看到畫後的紫色牆壁,它也穿了,不但看到鬼屋中庭的小花園,也看到牆壁內的木結構,與鬼屋其他部分一脈相承。破損的邊緣有薄薄「披口」,分辨不出是木板抑或厚紙皮「披口」,難道大油畫是張印刷品?
至今,我翻查很多畫冊,未找到這幅畫的出處(按:找到了,請繼續看),所以,總結了幾個謎團:
- 誰繪畫油畫?
- 油畫是印刷品?
- 為甚麼醫院宿舍或精神病院需要描述東羅馬帝國戰爭的繪畫?(港督府都冇咁大張畫)
據古蹟辦資料,高街鬼屋於一八九二年落成,最初是國家醫院的宿舍,予醫院副院長、化驗師、藥劑師及護士居住。一九零六及零八年擴建東翼,即是我坐兒童車的位置。一九三九年改建為精神病院女病房,直至一九六一年青山醫院啟用,精神病院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,服務至一九七一年停用,自此,大樓荒廢,那年代沒有人管理,任何人均可自出自入。
三、四十年代未有大型印刷技術,例如戲院的廣告畫均以人手繪畫,直至九十年代才逐步被大型印刷取代,因此,印刷品推論站不住腳。上文說過,畫是以英呎量度,因為事有湊巧,戲院的廣告畫以油彩繪畫在多片木板上,然後安裝到支架上,俗稱「上畫」。木板有不同規格,其中一種是六乘四英呎,因此油畫有可能出自本地畫家手筆嗎?
從落筆的方式和顏色運用,似乎不是現代作品,說原因前,說說藍色的故事。
藍色的故事
西方藝術上廣泛應用藍色是近代的事,幾千年前至十九世紀初,人們用銅化合物生產藍色顏料,但這種藍偏向青,並非大家常見的藍,我在蓮麻坑 Level 5 礦層也找到這化合物。
至於今天常見的藍,例如海洋、藍天、中華巴士、牛仔褲……還有這段落的背景藍等等,十九世紀前未有廉價的生產方法,因此藍色顏料極之昂貴,有錢的畫家要慳住用,窮畫家畢生也畫不出一筆藍色。因此,大家不妨留意,古時西方繪畫很少出現大面積的藍。
《高街鬼屋》同樣缺乏藍色,樹後的河 / 湖是蓮麻坑 Level 5 提煉的藍,看上去有點青 B B。但是,鬼屋落成的一八九二年,藍色已經不是有錢人的玩意,也許畫家為了傳承風格而避用藍色。
畫的上方是白色橫梁,下面有圓拱,一對天使點綴兩側,下面有渦卷裝飾。看清楚,白色橫梁是鬼屋的結構,圓拱是畫的一部分,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。
不過,騎士和天使甚少同場出現;騎士和馬匹的神情和動態自然、透視學的運用、成熟流暢的暈塗、刻意營造的光源、上下對稱三角構圖等等,均屬文藝復興後期或巴洛克風格 — 巴洛克風格正正是高街鬼屋的建築風格!假設油畫是專門為這幅牆度身訂造,畫家也許被委托需要一脈相承運用巴洛克風格繪畫《高街鬼屋》。
從鬼屋歷史推斷,油畫可能在大樓落成或一九三九年改建時布置。環覽港英年代歷年的政府建築,找不到有建築物曾布置大型油畫的例子,遑論是連貫兩層的大油畫。
《大迷信》《江湖》
我不妨作另一個更大膽的假設。根據古蹟辦資料,曾經有兩齣電影在高街鬼屋裏取景,包括《大迷信》和《江湖》。不過,會不會有第三齣沒有被記錄的電影呢?考慮到木板的尺寸、繪畫主題與建築物功能扯不上關係、港英年代建築未有布置巨型繪畫的先例幾個因素,假設高街鬼屋曾經是第三齣電影的場景,於一九七一年鬼屋停用後拍攝,油畫自然是布景。
在油畫的種種謎團沒有解開下,《高街鬼屋》復原完成!我同樣運用大量黃和啡,避用藍色顏料,然後配一個 Level 5 礦層銅化合物藍的畫框,彌補藍色的不足。
我把《高街鬼屋》「放回」原來位置,模擬反光,正式完成復原工程!看看晚上騎士會不會走出來?
補充:找到原著!《刺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》
本文刊出後,有讀者用我的「重畫版」在網絡世界對照,找到「原著版」,是瑞士畫家 Hieronymus Hess 於十九世紀繪畫的《Murder of King Albrecht I. Hieronymus》(暫譯:《刺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》)。Hieronymus Hess 在藝術史上不算有名畫家,書本上記載不多,油畫的作畫年份不詳。
「原著版」油畫描述一三零八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前往施瓦本(今天德國南部地區)鎮壓暴亂途中,經過今天瑞士境內的羅伊斯河時被刺殺。
依畫中各人位置及動態推論,手無寸鐵、在大樹下被圍攻的正是阿爾布雷希特一世,團團包圍他的四個人是行刺使者,當中騎着披上雙頭鷹徽章馬衣的白馬應該是行刺主謀 —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侄兒。
「原著版」尺寸為 44 x 44 吋,與我重畫的差不多,但畫面當然仔細得多,筆法流暢,可見當時歐洲畫家的普遍功架。
把「原著版」與「高街版」比較一下:
「原著版」 | 「高街版」 | |
---|---|---|
尺寸 | 44 x 44 吋。 | 約 12 x 10 英呎。 |
時期 | 雖然作畫年份不詳,作者於一八五零年逝世,故油畫必定是一八五零年或之前完成。 | 高街鬼屋於一八九二年落成,因此推斷「高街版」是參考的作品。 |
人物 | 五人在戰鬥,右方一人離開戰場; 河對岸亦有人和馬在擾釀。 | 四人在戰鬥。 |
樹和背景 | 中間的大樹相對較小; 對岸及山坡的樹畫得非常仔細。 | 樹相對較大; 大面積利用暈塗手法; 山坡的樹省略了。 |
圓拱 | 兩位人物; 描繪較簡單。 | 兩位天使; 描繪仔細,加入渦卷和凹槽,與鬼屋柱梁結構一氣呵成。 |
布局 | 也許遷就正方形畫板,人物、馬及背景較緊湊,大樹稍為小於自然比例。 | 因應畫作連貫地下至二樓,重新布置成長方形,大樹與人物的比例合符自然。此外,畫下方另有一幅疑似描繪男女的畫作。 |
仍是一個謎
儘管尋得原著,但分析原著油畫的歷史背景後,似乎與高街鬼屋建築物的歷史及用途扯不上關係,亦未能推斷「高街版」是不是興建高街鬼屋 / 醫院宿舍時的布置,抑或以後幾次擴建時後加?甚至是拍戲的布景?
唯一清楚知道,是《高街鬼屋》參考了原著,然後重新布局,特別是圓拱部分,為配合建築物的構造(從地下通往二樓的樓梯)而重新創作,令油畫與建築物非常匹配,顯得活靈活現。
《高街鬼屋》究竟何時何年、出自誰人手筆、與建築物的關係等等,隨鬼屋拆卸,留下的只是幾卷菲林,依舊是香港一個都市謎團。
你好,感謝你提供很多珍貴的相片,本人對高街鬼屋深感興趣,不知閣下能否粗略繪畫高街鬼屋的平面圖,謝謝。
我曾嘗試過,但記憶及所有照片都未足夠畫出平面圖,因此我曾聯絡屋宇署及建築署,它們回覆,由於年代久遠,沒有高街鬼屋的平面圖則存檔。
你好,我有一張1960年高街鬼屋的高空拍照相(黑白相),如有興趣,可分享給閣下
好哇!我查看了 1963 年航空照片,解像度不是太高!期待你的照片,請電郵給我 [email protected]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