溶洞變緊天坑!?下降「廣東二佛洞」
喀斯特地貌除了有像桂林、英德等的秀麗奇峰、錯綜複雜的地下河和溶洞外,還有壯觀、能夠從衛星圖像看見的天坑。
地底和山體被地下水或地下河流侵蝕形成溶洞。當溶洞體積越來越大,頂部負荷不到山體重量,洞頂塌下,形成天坑。
天坑
天坑大多像「倒轉漏斗」,即頂部洞口細小,底部相對寬大,例和廣東乳源通天籮,上窄下闊,「籮底」是有獨特生態的樹林;英德著名景點洞天仙境,乘船穿過天坑底,欣賞頂部一大一小洞口壯麗奇觀;世界有名氣的,莫過於廣西的大石圍天坑羣。
有些溶洞並非一下子頂部塌下就形成天坑;天坑原是細小洞口,長年累月被流水侵蝕,越變越大,最終從上至下「成長」成天坑,例如稱架青竹蛇洞,洞口只有約兩米,越往下越闊。
今次探索元江洞附近的「BB 天坑」,一睹天坑從小洞「成長」過程。
起點是一條名不經傳的山卡啦小村莊,從村後小徑走入田野,就是典型喀斯特地貌,幾十座駱駝山峰連綿視野。
二佛洞
徒步短短幾公里,稍稍爬上小山崗,樹叢裏埋藏一個約四米闊的陡斜洞口,村民稱二佛洞,但不知道名稱典故。據國內探洞隊朋友經歷,幾個月前有其他探洞者下降時發生意外,大家於是倍添小心。
樹木遮蔽大部分陽光,加上洞口小,落入洞內光線所剩無幾,結果,儘管危立洞邊,只見洞內一片漆黑,看不見岩壁或洞底。
洞深約 300 米,從洞口第一階段下降約 90 米寬闊、嶙峋的平台。靠洞口射入微弱光線,勉強看見「倒轉漏斗」結構。平台遍布大小石塊,其中一處有光滑斜壁,水流從外面滴進洞內,沿斜壁流往漏斗邊緣。
沿漏斗邊緣向下至約 180 米深,到達狹窄平台,往下尚有百多米下降空間,因為時間不足,探險到此為止。
上面影片可見,岩壁掛了很多細小鐘乳,推斷溶洞頗年青,此外,在洞穴逗留約四小時裏,裏面發生三次塌石,有驚無險之餘,體會到溶洞的生命力 — 溶洞仍然成長中,若干年後,山體內部越來越大,地表最終塌陷,成長為宏偉的天坑。
睇多啲